分享到:

兰大教授再登南极大陆:恨不得与每一棵植物亲密邂逅

兰大教授再登南极大陆:恨不得与每一棵植物亲密邂逅

2020年04月13日 09:5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兰大教授再登南极大陆:恨不得与每一棵植物亲密邂逅
    图为登上南极大陆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冯虎元拍摄到的“南极的月亮”。 兰州大学供图

  中新网兰州4月13日电 (孔子俊 段伊航)“南极的月亮真是又大又圆,好像就在头顶,伸手就能够着似的!”回忆起南极之行,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冯虎元忍不住用双手比划起他在千里之外看到的那轮明月,语气中难掩激动与兴奋。

  2020年1月25日,作为中智联合科考团队成员,冯虎元同来自国内5家单位的14名队员以及智利南极发展公司的20多位船员一起,从智利蓬塔阿雷纳斯出发进入南极半岛,开启为期14天的南极大陆科考行动。这也是继2020年1月13日,兰大生命科学学院肖洒和陈书燕两位教授前往南极后,兰大教授再次登上南极半岛。

冯虎元此行主要目的是考察南极植物群落适应生境的情况。图为在南极采集的样本。 兰州大学供图 摄
冯虎元此行主要目的是考察南极植物群落适应生境的情况。图为在南极采集的样本。 兰州大学供图

  作为一名长期扎根西北的本土植物学家,面对南极这块植物学研究最后的“处女地”,职业本能驱使着冯虎元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开展调查,恨不得与南极陆地上的每一棵植物来一次亲密“邂逅”。

  尽管出发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不止一次的预演,但当第一次踏上南极大地时,冯虎元还是忍不住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真的是太壮美了!”一路上,他像个努力吸水的海绵,用镜头、眼睛、大脑……记录着南极的点点滴滴,争分夺秒地探索这片神奇的土地。

  为了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南极典型植物群落形成机制与功能》,冯虎元参加了此次中智联合科考,前往南极进行实地考察和样本采集工作,“南极地区的植物群落生长在地理位置隔绝、气候恶劣、土壤贫瘠的环境中,对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并在南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形成、稳定性和功能的维系上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正如冯虎元所说的那样,“做南极植物研究,我们是认真的!”早在2018年项目初立时,他们就已从各方面对南极植物展开研究。

  “我们主要是研究南极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包括南极有什么样的植物,在哪儿分布;怎么适应南极寒冷、大风、强紫外的极端环境;南极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南极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影响等。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阐明南极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为南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指导。”冯虎元说。

  根据课题进度安排,冯虎元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南极植物群落适应生境的情况。这项研究不仅需要长时间的外出实地观测,还需要采集大量的样本以进行室内分析。

  严酷的环境也让冯虎元深刻地认识了现实中的南极。南极半岛交通极不完善,外出只能根据距离远近选择步行或坐船,“南极风大浪也大,有时坐船像荡秋千一样,晕船的时候尤其难受。”

  前往一些岛屿观测时,科考队员们需要坐皮划艇。低温、大风,加上冰冷的海水,下船时队员们的衣服往往都是湿的,“有时候一个浪打过来整个人就被淋透了,再加上刀割一样的刺骨寒风,令人感觉无比的‘酷爽’。”

  一成不变的白茫茫景象、艰难推进的科考工作、水土不服带来的身体不适……科考队员们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土地上遇到了许多问题,但他们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为了让团队氛围轻松一点,他们经常举办一些小型的交流会、分享会,相互了解彼此国家的风土人情、学术科研。

  提及这段难忘的南极科考之旅,冯虎元更多的感受是有趣和欢乐,“做科研就像是在养育一个孩子,过程中有很多困难、辛苦,但是因为热爱,每一点小进步都会让你欣喜,所以从不会觉得苦!”

  恶劣环境下的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在兰大早已持续多年,此次南极之行是对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西北本来就有很多低温、干旱的环境,所以兰大在这个方向上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早。”冯虎元表示。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兰州大学科研工作者们就已经开始关注低温、干燥等环境领域的相关研究。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兰大科研工作者接力“行走”,致力于严酷生境下的各项研究,他们希望能够在西北大地上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把这些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机制、基因应用到其他环境中去,给严酷环境中植物的生长、培育提供更多方法,为西北乃至极地的生态环境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保护方法,这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科学研究的需要,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冯虎元希望,这些对西北、极地等环境中的植物研究能为人类应对环境变化提出一些策略。(完)

【编辑:陈海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