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五一”山东花样揽客超千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68.3亿元

“五一”山东花样揽客超千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68.3亿元

2020年05月06日 18:04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五一”山东花样揽客超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8.3亿元
    在济南野生动物世界,游客与长颈鹿“互动”。 宫玥雯 摄

  中新网济南5月6日电 (沙见龙)“五一”假日期间,山东按照“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多措并举揽客消费,推出八大要素产品体系和8大主题418条线路产品及550余项活动,共接待国内游客1265.8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8.3亿元(人民币,下同)。

“五一”假期期间,自驾游、亲子游等成主流。 宫玥雯 摄
“五一”假期期间,自驾游、亲子游等成主流。 宫玥雯 摄

  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经济、人口大省,旅游资源丰富。在10年来首个“五一”长假,又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的假期,山东多项“硬核”旅游措施并举,让游客放心、开心游山东,借机“拯救”受疫情冲击较重的旅游业。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是游客放心游的保障。节前,山东督导检查发现“五一”假日旅游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隐患56处,要求立即整改43处,限期整改13处。假日期间,该省文化和旅游厅专业督导组分赴16市深入景区检查指导,景区入口、重要游览点、观景平台、狭窄通道等成为管控重点。同时,发挥省市县三级联动和部门联合推动机制作用,建立网信、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的横向联动机制加强动态督导引导。

  分时预约、限量开放成这个特殊“五一”假期景区游的新特点。山东充分利用智慧旅游可视化监管平台,动态掌握游客数据、景区运行状况等情况,精细研判出行轨迹、精准排查安全隐患、精密限流分流引导。假期首日,山东旅游景区客流量监控平台对监测到游客逼近最大承载量30%的景区,启动实施最大承载量预警,加强游客疏导分流,及时化解聚集风险。

借助媒体平台,济南文旅集团推出“云游直播”,邀海内外游客共享文创产品。 李婧怡 摄
借助媒体平台,济南文旅集团推出“云游直播”,邀海内外游客共享文创产品。 李婧怡 摄

  丰富的旅游产品供给是游客开心游山东的“硬”基础。节前,该省启动第四届文化和旅游惠民季暨山东人游山东活动,整合打造“美景山东”“演艺山东”“游学山东”“美食山东”“乐宿山东”“欢乐山东”“康养山东”“好礼山东”八大要素产品体系,推出康养游、文化游、研学游、自驾游等8大主题418条线路产品及丰富多彩的550余项活动。此外,该省针对20多个领域发放1.38亿元消费券,刺激旅游和消费。

  同时,山东立足各市本地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出赏花、采摘、登山、骑行等一批符合时令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和特色村,引导群众采取自驾游、家庭游等方式健康安全出游。家庭游、民俗文化体验游等项目深受游客青睐。

  疫情期间的小长假对文旅行业来说,既是“超长待机”,也是“云端战役”,“云上游”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文旅活动成为“五一”期间旅游潮流。济南文旅集团以其旗下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济南野生动物世界、济南国际鲜花港等景区、场馆为“载体”,整合本土优势资源,联合媒体、直播平台等直播景区美景、活动,探索旅游新模式。

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游客在进入景区游览前需提前扫码登记,记录行程信息。 宫玥雯 摄
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游客在进入景区游览前需提前扫码登记,记录行程信息。 宫玥雯 摄

  此外,济南文旅集团联合推出网红产品进景区活动,线下解锁“旅游+零售+文创”新玩法。例如,推出“济南工会一票通”产品,实现一次购票多景区游览;恋恋春风“云旅游”直播活动获万人在线云游;趵突泉、大明湖、济南野生动物世界设置慢直播镜头,通过媒体、直播平台24小时实时分享;济南野生动物世界上线“熊猫馆”慢直播;第一泉文创中心为济南市残疾人文创产品“直播带货”。据统计,“五一”期间,该集团旗下景区、场馆共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

  据全国热门景区人数统计显示,5月1日至5日,泰山、崂山等山东知名旅游景点均在全国热门景区人流指数排行前十名。此外,山东成为全国出游热门目的地,迁入人员占全国出行人数的6.48%,从构成人员省份来看,近五成来自河北省(23.61%)和江苏省(21.23%)

  经历“五一”长假考验后,山东自5月6日0时起,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响应级别由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级Ⅱ级响应调整为Ⅲ级。调整后,该省将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精准实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措施,保持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力度不减,加快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完)

【编辑:刘欢】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