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牧区现代化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解锁草原新生活

牧区现代化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解锁草原新生活

2020年06月30日 17:04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牧区现代化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解锁草原新生活
    图为阿巴嘎旗综合实训基地内,一名小伙子正在制作搏克手的摔跤服 奥蓝 摄

  (综述)牧区现代化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解锁草原新生活

  中新网锡林郭勒6月30日电 题:牧区现代化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解锁草原新生活

  作者 奥蓝

  “1985年刚分草场的时候,我家8口人盖了两间土坯房,如今变化真的太大了。”这几天,额尔登特古斯正和工人一起盖第三座牛棚,不远处是他几年前自己设计且全欧式装修的新居,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图为锡林郭勒草原上为牲畜设计的自动饮水机,依靠太阳能发电。 奥蓝 摄
图为锡林郭勒草原上为牲畜设计的自动饮水机,依靠太阳能发电。 奥蓝 摄

  在中国的牧区和农村,“现代化”进程正随着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而慢慢推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因此发生改变。

  中国四大草原之一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生活着数十万牧民。如今,因为省力省心,监控摄像头、识别牲畜身份的电子耳标、现代化棚圈等新一代生产方式逐渐深入人心。

图为额尔登特古斯正在自家牧场干活。 奥蓝 摄
图为额尔登特古斯正在自家牧场干活。 奥蓝 摄

  “以前我家养着二三十头牛,需要雇好几个人来帮忙;现在80多头牛只要雇一个人就行了。以前都是骑马、骑摩托去看牛的情况,现在从安装的监控上就都能看见。”像额尔登特古斯这样享受到现代化科技便利的牧民越来越多。

  牧区的现代化并不仅仅是对既有科技的“拿来主义”。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草原上的不少现代化产品经过当地的牧民重新加工,展现出更贴合牧区生产的“草原特色”。

图为照富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冷库,一桶桶从牧户家收集来的马奶被整齐排列。 奥蓝 摄
图为照富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冷库,一桶桶从牧户家收集来的马奶被整齐排列。 奥蓝 摄

  “我们这个系统刚上线没几天,牧民可以在上面查到牛的所有信息,甚至连牛每天喝没喝水都能看到。”布仁巴雅尔是当地阿巴嘎旗刚跟洗礼嘎查(嘎查,蒙语,意为村)嘎查长,去年他联合几户牧民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云牧人智慧牧场管理系统”是他们推出的第二款产品,期望解决牧区智能化管理缺失、防疫溯源体系滞后、牲畜养殖费时费力、牲畜档案不健全的问题。

  他们第一款产品是一个信息交易平台,全国各地的牧民们都可以在上面买牛卖牛,平台的日均活跃量约4000人次。“我们希望让草原拥有物联网的力量,构筑现代畜牧业命运共同体。”

  “企业+合作社+牧户”是锡林郭勒草原上较为常见的合作方式,肉、奶等原材料被企业从牧户处收购,经生产加工后销往各地。如今,这种合作模式也因牧区现代化而变得更加高产、高效。

  “我们从2015年开始与牧户签订收购合同,最初年收购量在50吨左右,今年计划500吨。”赵建军是照富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是全国最早将酸马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人。

  “我们要求牧户按照我们的标准和要求来提供牛奶,也会提供专业化的设备。牧区现代化可以推动企业和牧民之间的利益连接,同时还可以带动一部分牧民增收。”牧人恋是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本土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这里的经理张明明如是告诉记者。

  “利用科技化手段,我们也在尝试畜牧产品的深加工,引导企业和牧民将产品精细化之后再出售。以前在牲畜的出栏季节,牧民总是整羊销售,牧民的收入也相对较低。”段永利是正在建设的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电商公共服务运营中心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当地希望以该平台为载体打造电子商务生态体系。“有了平台,我们就要保证货源。我们计划对当地的特色产业进行培育,将他们集中在电子服务中心,以有针对性、符合国家要求的统一规则标准来要求生产。”

  因为现代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牧歌生活早已不再是草原牧民的唯一选择。

  如今针对牧业生产的“外包”服务也在草原上逐渐兴起,给牲畜打针、驱虫、洗澡,给棚圈消毒等牧业生产外包服务在草原上早已不是新鲜事,甚至还兴起了“托牛所”,牧民可以把牛寄养在这里,不仅解放了自己、也缓解了草场的压力。

  “劳动力不够的、棚圈不够的、养牛方法方式不对的、没有草场的……我觉得‘托牛所’很合适。”布仁巴雅尔所在的合作社今年也打算建设一家“托牛所”,他如是分析说。

  如今依托于草原和现代化,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兴起,为牧民提供畜牧服务的专业团队、开发畜牧信息化平台的专业合作社、打造旅游业的“牧人之家”;牧民的工种也越来越丰富,以草原生活为灵感的儿童玩具设计师、制作草原工艺品的蒙古族阿妈,甚是出现专门记录草原生活、为草原特产“带货”的草原网红……

  “我们都在提倡现代化、机械化发展,但是人的思想首先要改过来。”廷巴特尔是共和国少将廷懋之子,扎根锡林郭勒草原已有46载。他边说边戳了戳自己的头,又告诉记者,有的牧民文化程度低、与外界的接触少,对现代化的理念接受得也比较慢,许多改革的推进自然就会慢下来。“当然,草原的变化还是在往好的方向在转。我们都知道,有些地方还落后,可是所有牧民都在转变。”(完)

【编辑:于晓】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