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通讯:在草原“书敖包”里寻找诗和远方

通讯:在草原“书敖包”里寻找诗和远方

2020年07月31日 14:2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通讯:在草原“书敖包”里寻找诗和远方
    图为草原上的“书敖包”。 马知远 摄

  中新网鄂尔多斯7月31日电 题:在草原“书敖包”里寻找诗和远方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希利嘎查茫茫的草原上,这10个由铁框焊接的大字分外惹眼。

  由此继续驱车前行约50米,然后拾级而上,即可在这片草原一处制高点上看到颇为壮观的“书敖包”。

  “每一块石板上都用蒙古语镌刻着一部书名,以此表示牧民对文化的崇敬和虔诚,这也是‘书敖包’的由来。”58岁的阿拉腾毕力格是“书敖包”的主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介绍。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原为人工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这座敖包建于2010年,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三进行敖包祭祀的时候,把每年新出版的蒙古文书籍的书名要提前刻在不易风化的石头上,经过祭祀后,把石头摆放在‘书敖包’上。”阿拉腾毕力格表示。

  10年前修建的这一“书敖包”,只是牧民阿拉腾毕力格在这片草原上寻找“诗和远方”的冰山一角。这位被外界称为“书痴”的牧民说,“除了喜欢藏书、阅读、对文化敬仰外,似乎找不出其他理由。”“我们家一直有祭书、读书的习俗和习惯,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件事做好,家里人也很支持。”

  事实正是如此,在这片面积约2400平方米的草原上,阿拉腾毕力格不仅建有“书敖包”,还有由三座蒙古包式主体建筑组成的“毕力格贡仓蒙古文书馆”。图书馆中展有著名的蒙古族三大巨著之一的《蒙古秘史》,这是一本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一部历史典籍。

  值得提及的是,在他的这一文化场所中,还展示有著名台湾诗人、散文家席慕蓉参观“书敖包”时即兴创作的手稿。

  作为当地的特色文化户,阿拉腾毕力格告诉记者,2009年以来,他累计投入300多万元还建成了“毕力贡仓蒙古文图书印刷博物馆”,馆藏农牧业技术与实用知识、医药卫生与健康生活、文化科普知识与工具书、文学等不同科目图书达30000多种(60000多册),文化名人画像100余幅,珍贵文人手稿、手迹100余种,并单独设有蒙古文图书印刷发展史、蒙古文图书版本、期刊、书刊装帧设计、蒙古族著书立说习俗和蒙古族文化名人等内容的展厅。

  “每年接待旅游、文学艺术爱好者、读者近10000多人次。”阿拉腾毕力格透露说,“受疫情影响,今年接待人数并不是很多,往年有很多外宾来此参观,这些外宾对这里的藏书颇感兴趣,他们竖起大拇指啧啧赞叹。”

  内蒙古文化名人曾涵撰文说,阿拉腾毕力格放牧之余当起了“书痴”,不只把养羊喂牛的辛苦所得全买了书,还为这些书盖房置龛,准确讲,他那不叫藏书,简直是在“供书”。在他的书柜上,书不是一本挨一本挤在一起喘不过气来的样子,而是成套成套单独放,而且每套书都给供奉一条蓝色的哈达。

  “在这里,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对知识和文化的热爱,不对,应该说是崇拜。那些被当神像一样供起来的书,它们是如此安逸和自由,同时又平添了几分神秘。”曾涵这样写道。

  “由于近年来出书的蒙古族作家越来越多,这里的藏书场所看起来有点小。”阿拉腾毕力格正在酝酿扩大场所,但他更想做的是,“所有来这里参观的民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完)

【编辑:苏亦瑜】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