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探访兰州“危废坟墓”:工作者似“装在套子里的人”

探访兰州“危废坟墓”:工作者似“装在套子里的人”

2020年08月25日 16:39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探访兰州“危废坟墓”:工作者似“装在套子里的人”
    8月下旬,中新网记者走访位于兰州远郊的甘肃科技集团所属企业金创绿丰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甘肃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图为厂区内的危废暂存库门前,工作人员全副武装转运危废。 张婧 摄

  中新网兰州8月25日电 (张婧 刘薛梅)立秋以来,位于西北地区的兰州市早晚稍显凉爽,而霍宏德身穿防护服,戴专用护目镜、头盔、口罩和手套,全身上下几乎没有一处皮肤裸露在外,仿若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闷热、不透气的工作服让他与这份初秋的凉意失之交臂。

  近日,中新网记者走访位于兰州远郊的甘肃科技集团所属企业金创绿丰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甘肃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从市区出发,经1个多小时车程到达目的地时,记者看到,该厂四周群山环绕。厂区中的危险废物暂存库门前,停放着一辆辆满载“危废专用周转箱”而归的转运车;厂房内,中控室、仓储、清洗消毒、焚烧、水处理等环节井然有序的进行着。

图为危险废物处置线上料岗位的霍宏德搬运医废专用周转箱。 张婧 摄
图为危险废物处置线上料岗位的霍宏德搬运医废专用周转箱。 张婧 摄

  在危废品处置一线,周转箱四五个成一摞,霍宏德挪动臃肿笨拙的身躯,从危废周转箱收集处到上料口,10米左右的距离,他每天都要来回重复数百遍,甚至在上料口倒出危废时,要冒着与其“亲密接触”的风险。

  霍宏德的工作是典型“三班倒”轮班制,由填埋场班长、中控操作员、焚烧车间巡检、危废上料4人成一班组,对于“上料岗位”的霍宏德来说,每天搬运近700个周转箱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总重近乎5吨。由于本职工作对体力消耗和自我防护的特殊要求,他刚到上料岗工作的第1个月,体重就减轻了10多斤。

  上述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自2011年正式运行以来,承担着甘肃省大量工业危废,以及兰州市1600余家医疗机构废物收集、运输、处置任务,致力于甘肃环境保护工作。

  期间,该中心设备运行处置能力曾出现“跟不上日益增长的危废处置量”的问题。对此,他们于2018年成立大修技改领导小组,针对处置能力提升问题,多次组织生产运行、设备检修的骨干力量深入国内先进企业生产线跟班学习,不断对比摸索,结合企业设备问题逐一制定技改计划。

图为危废处置中心运输部苏怀国整理周转空箱,为次日工作做准备。 张婧 摄
图为危废处置中心运输部苏怀国整理周转空箱,为次日工作做准备。 张婧 摄

  该中心副总经理王有治告诉记者,经2次大修技改,危废处置能力在全部达标达产的基础上,还超出设计值的17%,尤其在技改结束后的第1个月,焚烧车间日处置量达16.64吨,超历史纪录近2倍,焚烧系统连续运行周期突破144天,超历史最长连续运行天数90天。之后又有了设备精细化技改,危废年处置量从2017年的6500多吨增加至2019年的近万吨。

  目前,甘肃科技集团希望其在完成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再引进战略合作者,通过整合产业资源,能够成为集团环保板块的重要部分。在兰州,这个处置中心号称“危废坟墓”,职工人数为100人左右,除了处置线工作人员之外,还有运输部工作者,他们每天驾驶转运车,忙碌奔波于当地各大医院和处置中心之间,负责危废的收集、运输工作。

  现年46岁苏怀国就是运输部12名成员中的一位,相比于普通司机,每天出车前的他除了日常检查车况,还要穿戴好防护用品,对于他来说,适应“套子里”的工作环境并非多大困难,“一天捂一身汗而已”。

  唯独吃饭,成了苏怀国为工作而克服过的难题。“早上7点多发车前的正餐要吃饱,相当于一天的能量摄入。”他说,同自己负责的8家医院一一对接,待收集完及时产生的医废,早时傍晚,迟时已是深夜。期间若是吃饭,就得换下工作装,不光清洁,还要彻底消杀,一是麻烦,二是时间紧。工作8年来,苏怀国养成了“上岗捱着肚饿、收工再吃饭”的饮食习惯。(完)

【编辑:黄钰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