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华子炉村陆路被水库淹没 村民无路可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河北华子炉村陆路被水库淹没 村民无路可走
2009年01月07日 10: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1 “噢……抹坡沟捆秸秆的,来船啰。”

  晌午时分,年近古稀的姜叔站在窟窿山水库边,手拢成喇叭状,朝对岸喊道。

  在水库对岸的玉米地里,隐约可见两个身影。姜叔喊了五六声,回声阵阵,对方没有任何反应。同行的人也帮着喊,但对方仍无动于衷。

  “再喊我的嗓子就破了。”姜叔嘟囔道。随后,他蹒跚着往家走,去找划船人的电话。姜叔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从水库边到家,50米的路,一溜上坡,他得歇两次才行。

  水库对面的山后,有一个叫抹坡沟的自然村,住着60个人。这个村子,隶属于河北省滦平县滦平镇华子炉村。2008年8月,窟窿山水库的水位升高,整个村子的陆路被淹没了。除水路外,村民无路可走。要是发生什么事,那就是“堵窝抓耗子”,一个也跑不了。所以姜叔特希望外面的人能去村子里看看,关注一下村民的生活。

  这地方,地处承德市西南部,是沟通京津辽蒙的交通要冲。从北京出发,翻过古北口没多远就到了。在交通如此发达的时代,猛听说有无路可走的地方,我还是有点吃惊。

  水库边上静悄悄的。鸡鸣狗叫声,声声入耳。

  约莫半小时,一条平底铁皮船从水库的南端划过来。村子在水库东端,划船人孙凤,刚才到水库南端去看路通了没有。

  “还是过不去。”孙凤向姜叔抱怨道。他40岁出头,身材瘦小,脸色黝黑,身穿一件黑色的皮衣,皮衣上的污渍清晰可见,两只皮棉鞋上沾满了泥。后来我知道,他是村里的小组长。

  平底船很小,搭乘5人后,船舷离水面不足半尺,摇摇晃晃的。“不要乱动啊。这里水很深,掉下去可就麻烦了。”孙凤不住叮嘱。

  20分钟后,小船穿越了库区,沿岸前行。水拍岸边,一些土地已经坍塌。三三两两的玉米秆子,一头栽在水里。有些还挂着成熟的棒子。孙凤说,没有人敢掰这些棒子,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水里。

  又过了约20分钟,小船靠岸了。一条从村里伸展出来的路,在小船靠岸处,一头扎进了水里。

  抹坡沟村原本有两条路。一条大路就在小船靠岸处,通往一个叫马家村的地方;另一条小道,顺着水库岸边蜿蜒,最终通往一个叫姜台村的地方,由此上滦赤公路,直抵县城。小道连接公路的路口,距姜叔家不足一公里。

  2006年,水库的溢洪道加高。2008年8月初,水库水位较前些年升高2米多。这样一来,这个坐落在半山腰的村子遭殃了。大路被淹没了将近1公里,小道则被淹没了10多米。自此,这个村子就无路可走了。8月11日,滦平县水务局给了这个村子一艘小船,两件救生衣。孙凤成了撑船人,一天给100块钱。

  按照约定,孙凤只能在库尾,也就是通往马家村的那一段接送人,且每次接送不能超过3人。这一段水相对浅一点,最深处不过3米。而要穿越库区,危险系数相当大,小船经受不住任何风浪,20米深的水,任谁都不敢小视。因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孙凤是不愿穿越库区的。

  那一天太阳很好,天气比较暖和。我们进村后,立即有人跟着诉苦。有几个人,忍不住就骂起了粗话。不过,大部分人还是有说有笑的。愤懑不总是写在脸上,生活的秩序被打乱后,日子总还要过。几个孩子在开心地玩耍,他们大概还没有体会到因道路中断带来的种种艰辛。

  2 几天后,我再次来到姜叔家。他热情地把我让进屋,随即张罗着联系孙凤。几经转折终于联系上了,但孙凤却说今天风大浪大,不敢出船,要想进村只能等风平浪静,万一出事,他可担当不起。

  姜叔说,孙凤很少划船到他家这里,村里人要进县城,大多选择走小道。绕过一个大砬子(即绝壁),剩下的路就好走了。而如果走大路进县城,要多出近20公里的路程。我决定体验一番他们走的小道。

  路上风不小。我戴上帽子,把衣服裹得紧紧的,但还是能感觉到刺骨的冷。

  沿着滦赤公路走了约15分钟,到了一条土路上。很明显,这是刚刚垫出来的一条路。后来我得知,这条短短的路,花了20余万元。在这条路的一侧,有水库的一个水源,将来的改造是免不了的。

  不过眼下,这条路总算暂时解决了姜台村的出行难题。自从水库水位升高后,姜台村的路原本也断了。

  大概走了300米,新垫的土路就断了。旁边是玉米地,我爬上去,顺着田埂前行了几分钟,跨过一条满是荆棘的小溪,踏上了一条硬实的土路。这是抹坡沟村的老路。

  又走了10分钟,路延伸到了水库里。10多米外,它又从水库里钻了出来。紧贴着水库的,则是一个10多米高的绝壁。这就是这里人常说的大砬子。

  出门时,姜叔叮嘱我,千万不敢锳水过,那里至少也有2米多深。最保险的办法是爬山,绕过这个10多米高的大砬子。

  通往大砬子的山沟里,长满了荆棘。我拨拉开荆棘前行了约15米,即到了一个约75度的陡坡前。借助山坡上的荆棘和凸起的石块,我顺利地爬到了山顶,空手毕竟并不太费力。下坡的时候,费的时间长一点,因为我不会水,在水边总是有些胆怯。

  20分钟后,我翻过了这个大砬子,又踏在村里人常走的那条小道上。风依然呼呼的。爬山时出了满身的汗,现在风一吹,身上冷飕飕的。

  后来,村里人给我讲,我进村前不久,村里的一名妇女,因为要到县城里输液,也是从这里翻过去的。此外我还听说了很多关于大砬子的故事。一个60岁的老妇,翻这个大砬子的时候,不小心滚进了水库。还有一个男人,肩扛从县城买来的30多公斤生活用品,硬是花了40多分钟,才爬过这个大砬子。

  走着走着,这条路窄了。起先,还可供一辆农用三轮车行驶,现在只能容一辆摩托车走了。稍有不慎,就会滚到水库中。

  从姜叔家出来一个小时后,我终于进了抹坡沟村。村子里静悄悄的,看不到一个人影。

  3 孙利和弟弟孙东一家住在一起。他50岁出头,27年前在煤矿上摔断了脊柱,导致下半身瘫痪。2004年,弟弟孙东到民政部门给孙利申请了残疾证,核定为三级残疾。此后,他每个月能拿到10元左右的补贴。

  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坐在三轮铁板车上,在院子里晒太阳。这个铁板车,是5年前一个在此钓鱼的热心人送的。在此之前,他一直爬着出行。有了这个小车,他方便多了。虽然这个村子没有一条平坦的路,但在别人帮助下,他可摇着小车到外乞讨。毕竟,领到手的那些补贴,还不够他看一次病。

  不过,从2006年开始,他就中断了他的营生。那一年此地的雨水足,水库水位不时升高,村子里的两条路就隔三岔五被淹。有一次,他晚上回家被阻挡在那个大砬子前,等了好长时间,他弟弟才找过来,锳水背他过去。从此,他就不出门乞讨了,生活全指望着弟弟孙东。

  刚看到孙东时,他正往院子里的铁丝上挂一条死鱼。“我捞的死的,有点臭了。”他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他有两个女儿,一个上小学3年级,一个只有3岁。在道路畅通之前,他以做买卖为生。从密云买上鱼,再贩卖给固定的客户。或者贩点别的东西,走街串巷吆喝一番。

  但现在,他和村里六七个常做生意的人一样,只能在家待着。他本计划买一辆三轮摩托车,以便自己的生意做得更大一点。可是三轮车开不进村,放到谁家也不合适。即便是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放车,每天翻那个大砬子进村,并不容易。他哥哥生活不能自理,离不开他,所以在外租房也不现实。

  另一条路,从马家村到滦平县城,那可就费老劲儿了。多出来的近20公里路,对做买卖的人来说,不是可以忽略的。更何况,要想孙凤起早摸黑接送他们,任谁也开不了这个口。他们只好在家歇着。

  “过一天算一天吧。”孙东苦笑着说。

  村子里共有近20个壮劳力,除孙东几人是以经商为生外,其余的主要靠在县城打工赚钱。通常是早晨出发,晚上回家。

  天气暖和的时候,打工的人一般是从大砬子那里游过去。可是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下水根本不现实。即使能翻大砬子过去,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存放照样是个问题。大早晨6点多,叫开谁家的大门,也不是一件令人舒服的举动。一次两次可以,时间长了,再好的关系也要破裂。

  渐渐地,村里人就不出门打工了。

 [1] [2] [3] [下一页]

【编辑:吴歆
    更多社会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