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留城农民的大年三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特写:留城农民的大年三十
2010年02月14日 16: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濮阳2月14日电 题:留城农民的大年三十

  作者:孙洁

  2月13日是中国农历大年三十,早上8点半,河南省濮阳市路边一个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冯喜钻出被窝,睡眼惺忪地将数十种烟花爆竹依次摆开,向路人兜卖。

  冯喜3年前和丈夫一同进城务工,是为了让儿子“接受城里更好的教育”。平日里丈夫在菜场卖菜,冯喜在一家小饭店包饺子、洗碗。临近春节,夫妻俩瞄准了烟花爆竹热卖的商机,成为了这条烟花销售街上10个临时摊点中的一个。路边搭建着不到20平米的帐篷,摆着一张行军床和近百箱高矮不一的烟花爆竹,构成了他们这半个月来的家。

  像冯喜这样进城务工的农民,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庞大并且被日益重视的群体。尤其近年来,他们的医保、社保制度在社会各界关注下逐步完善。为了多赚些钱,即使是中国最隆重的春节来临,一些农民工还是选择了留城,放弃了合家欢聚。

  在这个零下6度的北方小城,满目银装素裹,街道两旁的树上挂着火红的灯笼,行人在雪地上走得缓慢而小心。穿着军大衣的冯喜猫在路边,冻得两颊通红,攒进袖筒保暖的双手已经皲裂得看不出她才刚刚40岁。她把编号为145的“销售烟花上岗证”挂在显眼的位置,见人路过便憨憨一笑:“要炮不?”没生意的时候,冯喜和隔壁摊点的同行们聊聊天:“我明天一早要回家去看看老人,我14岁的儿子过来看几天摊,你费心照应一下。”

  对于这些“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守望者们,市民大多显得很同情。前来买鞭炮的赵先生说:“电视里总说这个行业辛苦那个行业辛苦,过年不回家的农民工其实也很辛苦。干的活说出来好象不是特别大,但是如果他们都回家了还真的挺不方便,现在不是到处闹民工荒嘛。”

  利落地收钱、找钱、装袋,冯喜送走了赵先生。“过年不回家的人不少,我认识的有接近一半都没有回去,春节干活赚得多一点,”冯喜边整理爆竹边笑,“现在人观念也变了,其实不回去也能理解,春节期间这十来天卖得正火,差不多能把儿子明年一年的费用赚出来。”

  下午5点多,儿子电话催促了几次,冯喜才小心翼翼踩着自行车回家煮饺子,留下丈夫一个人看守小摊。韭菜猪肉馅的速冻饺子是提前买的,尽管儿子嘟囔了两次“速冻饺子不好吃”,冯喜也只能歉意地笑笑,大口吃完,装一碟饺子在饭盒里,带上几瓣大蒜,再骑上车送给丈夫,“趁着春晚没开始,我们抓紧再卖一点”。

  同样是脱离返乡大军,独自留在城市里的守望者,从事康佳售后服务的小吕闷在出租屋里一肚子火无处发:“一大早有个顾客说他家电视打不开,在电话里冲我发了一通脾气。大过年的,一个上午跑来跑去换机器不说,还被顾客骂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唉。”特意从老家赶来陪他过年的女友小陈,倒掉烟灰缸里的烟头,硬拉他去出租房贴春联。门外鞭炮声不断,家家户户门前喜庆的春联福字相映成趣,小吕往墙上刷点浆糊,女友递上春联劝慰:“算了,一年就一个春节,开心点。”

  当冯喜带着一身户外的寒气再次回到家,春节联欢晚会已经开始了十几分钟——电视是房东早在1991年时花2千多元买来的18寸,现在早已过了时。“还能凑合看,反正我和孩子他爸也每天不在家,儿子只有放假的时候看看,不讲究那么多。”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