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一村民自掏腰包4000元在悬崖上架索道运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广西一村民自掏腰包4000元在悬崖上架索道运水
2010年03月23日 09:12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兰海周每天在山坡上义务帮村民运水5小时。南方报业特派记者张惠斌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干旱仍在广西蔓延,正考验着这里的每个受灾的村民。广西东兰县武篆乡鸾坡村村民兰海周和大多数村民一样,经受着干旱的煎熬。在旱灾面前,人们所能做的就是战胜灾难,于是就有了悬崖峭壁间这条被称为“生命水道”的钢索。

  在200米高悬崖边,自己投资4000元架设600米长的索道,每天义务干上5小时,运水3吨,供300多人饮用,半年坚持不懈。做出这个举动的,就是一个曾在广东梅州采石场打工10年,38岁的瑶族村民兰海周。

  回家给老母看病遇干旱

  皮肤黝黑,个头不高,不爱说话,这是兰海周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昨日,记者从东兰县城出发,沿着绵延的山路驱车50公里,在武篆乡鸾坡村可一屯见到了兰海周。看着自己架设的索道,兰海周丝毫没有成就感。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大家能吃上水,我就高兴!”

  去年9月,兰海周67岁的老母亲生病,他带着30岁的妻子从广东梅州赶回老家。那时,桂西北地区正遭遇干旱,兰海周计划给母亲看好病再回广东打工。可母亲的病好得差不多了,干旱却加剧了,于是兰海周就没有再去打工。

  所有的水渠干枯了,村里人要想喝水,只能翻过几座山到一个海拔近千米的山坡上去挑,有的村民要走上5公里山路才能挑水。政府每天将水送到这个山坡,因为不通公路,这些水无法到达各个村民的家中。

  自己投资4000元架索道

  兰海周说,在回来抗旱之前,曾在广东梅州一家采石场打工10年,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工资。由于在采石场是帮老板拉石头,看到家里这种情况,就想到把打工时学的经验用到运水上去。

  兰海周说,回到家里很快和妻子罗小林商量了一下,就到东兰县城买了粗细两种钢索,600米粗的,800米细的,加上那些滑轮,总共花了4000元。

  兰海周买来钢索后,就找了村里8名年轻人,一起花了10多天的时间将索道架设好。去年9月20日,索道架设完工,政府送来的水,可以通过索道运到几百米的山脚下,村民们再也不用走这一段很陡的山路了。

  每天运水3吨,不收村民一分钱

  在鸾坡村,山坡上的供水点叫可一坳,山脚下村子叫可一屯。在可一坳供水点,堆放着数十个蓝色的水桶,兰海周说,每天早晨一起床,他就到山坡上等政府送水,然后把水一桶一桶通过索道放到山脚下集水池,每天要干5个小时,不收村民一分钱。而村民们要从各个山坡到山脚下的集水池挑水,有的还要翻过几个山头,走好几公里山路才能到山脚下集水池。

  “这个索道每次只能承载60公斤的重量,再多了索道就垂下去,就不安全了。”兰海周指着钢索说。记者看到,这是靠索道两头的高低和重力的作用运送东西,支撑钢索运水的平台就是由木头和岩石垒起来的,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了。因为要想把水直接运到鸾坡村可一屯里,钢索运水的平台只能建到悬崖边上。

  兰海周的家位于一个山坡上,距离可一坳供水点至少有5公里山路,翻过好几座山头后,他家的位置基本和架设索道所在的可一坳水平。每天,兰海周要挑着80斤重的水桶,再走上至少3公里山路,才能从可一屯集水池到自己的家。

  妻子很支持他架索道

  兰海周说,家里有一个67岁的老母亲,一个30多岁的妻子,两个儿子。大儿子兰建帅11岁,在鸾坡村小学读四年级,小儿子兰建宝7岁,在鸾坡村小学读一年级。为了架设这个索道,全家人都很支持他,特别是他的妻子。

  妻子罗小林很腼腆,见到记者总是笑,对于兰海周的举动,她说,只是商量了一下,从来没有反对他,更没有心疼那4000块钱。“反正吃水是大家一起的。”罗小林说。

  -记者手记

  再多一些兰海周

  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往往表现得那么无力。广西的干旱,让兰海周连同他架设的那个索道被人们记住。兰海周不善于表达,采访中,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大家有水吃,我就高兴”。

  记者翻越几座山头到兰海周家时,他家里的玉米早就吃光,只剩下玉米的外壳。兰海周的妻子说,几个月来他们都是到山外面买米吃。虽然架设索道花去了4000元,自己不心疼,但现实的日子总要过,哪里都需要钱。

  兰海周帮村里300人解决了饮水问题,对于自己有没有想过要政府解决全家人吃饭的问题,兰海周直摇头说“从未想过,也没有和政府的人打过交道”。

  对于未来,他显得很无奈,目前年龄大了,他们不想丢下母亲外出打工。以后的日子,他想和妻子种玉米维持生计,等下雨了就买上几头猪仔,补贴一下家用。

  一个下午的采访,记者能从兰海周身上感受到的是他的朴实、吃苦、韧劲、本分、善良、愿意付出以及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都让人感动。如果能再多一些兰海周,不管多大的干旱,总是能战胜的。 南方报业特派记者马小六 发自广西东兰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