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服劣质避孕药与男友发生关系致怀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女大学生服劣质避孕药与男友发生关系致怀孕
2010年04月30日 16:53 来源:东北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大庆市某高校学生向记者反映,她服用了某品牌的紧急避孕药后,竟然怀孕了。她怀疑产品质量有问题便向厂家投诉,客服人员告知,她购买的避孕药可能是假的。

  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性保健品店是无权经营药品及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的避孕药。

  服用避孕药后怀孕

  小怡(化名)是我市某高校大二的学生,在校期间,她与男友发生了性关系。事后,小怡担心自己会怀孕,便到一家保健品店买了一盒紧急避孕药。服药数天后,她竟然出现怀孕征兆。

  “我用试纸检测时,结果呈阳性。”小怡说,她反复检查了好几次,后来,又到医院做了检查,确诊为怀孕。

  “我是按照紧急避孕药上的说明服用的,出现这样的结果,我第一时间打电话到药厂的客服进行询问。对方按照产品批号进行查询后告知,我买的避孕药可能是假药。”小怡无奈地说。随后,她按照客服人员的提示,刮开了药盒上的密码,拨打防伪电话进行核对,电脑语音提示,该产品已被查询100多次,是假药的可能性非常大。

  保健品店违规售药

  4月29日上午,记者对东风新村经六街附近的性保健品店进行了暗访。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保健品店都在违规出售避孕药。

  在一家性保健品店里,记者刚开口,店主就拿出两种避孕药。店主表示,两种避孕药都能起到避孕效果,区别就在于包装内是1片还是2片药,其价格都是15元/盒。“要是诚心买,价钱可以商量,10块钱就卖。”该店主还称,他出售的避孕药都敢保证质量。

  记者随机走访了8家保健品店,发现8家保健品店均出售避孕药。

  假避孕药危害极大

  4月25日,“受害”药厂的打假专员高占伟来到大庆,当面对小怡购买的避孕药进行了核实。按照正规产品的防伪标识进行比对后,打假专员认定,小怡购买的避孕药系假冒产品。

  高占伟表示,小怡购买的药品外包装上的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字样是直接印上去的,用橡皮一擦就掉色,肯定是假药。另外,市面上还出现了一些高仿真产品,辨别真伪要从多方面进行比对,例如:真药的说明书都是机器折叠的,说明书平整、摆放有条理;假药所配的说明书都是手工折叠,拿到手里就能看出破绽。

  据知情者透露,造假者的手段十分高明,有的假药利用国产原料伪造国外产品,有的以次充好仿造国内知名品牌,还有的药根本没有药效。

  高占伟对我市市区内的30多家药店、保健品店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在4家保健品店发现假冒产品。随后,他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稽查支队进行了举报。

  我市某医院妇产科医生说,假避孕、堕胎药对女性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假避孕药中有效成分缺乏或剂量不足,会造成避孕失败,导致意外妊娠。

  免费计生用品摆上柜台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稽查支队针对此事,立即开展全市范围《打击假冒计生用品》专项行动,并对药店、保健品店进行了突击检查。

  4月26日、27日两天,稽查人员分别对萨尔图和让胡路4家保健品店进行了检查,查获了一批从非法渠道购买的涉假避孕药。其中包括,某品牌米非司酮片、左炔诺孕酮片,以及标有国家免费发放标识的计生用品。

  26日上午,执法人员来到萨尔图铁西一家保健品批发店,在店内发现400余盒涉假的避孕药。店主称,药品都是利用非法手段从哈尔滨购买的。

  执法过程中,稽查人员还在该店查获了200余盒带有“国家免费提供”字样的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免费发放的避孕药。

  “贩卖免费计生用品涉嫌违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说,我国的计生用品以国家统一采购、免费发放为主,个人购买为辅。居民可到所在地的村(居)委会、各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无偿领取计生用品。国家免费提供的计生用品被拿到市场上销售是违法的。

  在让胡路昆仑商务酒店附近一家保健品店内,执法人员查获进口伟哥、药王神鞭、毓婷避孕药等非法购进的药品。执法人员现场对非法药品予以没收,并对其进行了处罚通告。

  药监部门开展专项整治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稽查支队队长谭国林介绍说,国家相关法律明确规定,经营药品必须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保健品店、成人用品店不允许经营药品。无证售药属于无证经营,将按《药品管理法》对经营者进行处罚。

  药监部门表示,目前,《打击假冒计生用品》专项活动仍在继续,执法人员对违法经营药品的保健品店进行了处罚,并将假劣避孕药予以没收。

  药监部门提醒,市民买避孕药应到正规药店,买药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正规厂家的药品,外包装上的生产批号、生产日期等文字有凹凸感;2.盒内的说明书放置有序;3.可以通过防伪标识上的电话核实药品的真假。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