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非遗传承人巧手煤渣做彩塑 苦中坚守难留徒弟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8日 16: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解说】3月18日,山西省晋城市郊区,刘惠斌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彩塑手工艺品,摊煎饼、烤红薯、炸油条,这些用泥土做成的彩塑作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今年53岁的刘惠斌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城传统彩塑的传承人,彩塑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彩塑传统的制作是以泥土为原料制作,但近年来,刘惠斌尝试着使用砂岩和煤矸石为原料废物再利用,让这项流传千年的彩塑技艺焕发新机。

  【同期】晋城传统彩塑非遗传承人 刘惠斌:彩塑的起源,起源就早了,在晋城最早存在的实物是唐代的就有,宋代的,金代的,还有明清的更多了,更普及了。我那时小,爱好泥塑,我们那土好,房前屋后都是老棉土,它是塑像最好的材料。

  【解说】刘惠斌的外公是当地有名的剪纸大师,他自小便受此熏陶。塑绘不分家,要想学彩塑,首先要学习绘画。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些小人书等所见之处的图画,都成了刘惠斌的临摹范本。

  【同期】晋城传统彩塑非遗传承人 刘惠斌:比如说像《英烈传》,《小五义》,水浒一百单八将,还有《大闹天宫》,还有《西厢记》,我就临摹临摹《三国演义》,边画边捏,一直在完善,后来就收集点资料,各个寺庙里浏览,再不断地完善和学习。

  【解说】一件完整的彩塑作品需要二三十道工序,三十多年来,刘惠斌的泥塑、彩塑作品已有上千件,作品主题涉及民俗文化、庙宇塑像等,作品《降龙罗汉》曾获得第三届中国传统宗教泥塑造像技艺大赛特别金奖。

  【同期】晋城传统彩塑非遗传承人 刘惠斌:我们搞彩塑,就是到一个庙里面必须有粉本,就是稿子。然后下来根据粉本的尺寸比例,立桩,头遍泥二遍泥三遍泥,糊粉,然后就是抛光,然后再贴金,堆粉,沥粉,贴金,贴金之后再上彩,上彩以后整个再封一遍底。

  【解说】经过多年摸索,刘惠斌尝试以更环保、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方式,让流传千年的彩塑技艺焕发新机。近年来,他尝试原料以砂岩和煤矸石来创作,虽然是废物再利用,但却能让作品保存时间更久。

  【同期】晋城传统彩塑非遗传承人 刘惠斌:我觉得非遗工作的性质不是单纯的保护,要让它有新生命。爱国诗人屈原,我就用了一些环保的材料,就是沙岩和煤矸石,煤矿的废物再利用,这也是对新材料的一种尝试。

  【解说】刘惠斌认为,彩塑学习之难,在于不仅要精通历史、绘画、雕刻、色彩搭配等知识,更需要不唯名利、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但由于工序复杂,耗时非常长,及收入微薄,使传承遭遇到人才问题。

  【同期】晋城传统彩塑非遗传承人 刘惠斌:到现在整整30年,带了6批,总人数要达到四五十个人,但是淘汰的太多了,现在就是有4个人是正儿八经的徒弟,像今天早上,昨天晚上,我第六批两个徒弟就给我打电话说不干了,我昨天一晚上都没睡好觉,整个手工业行业都存在这个问题,后继乏人。

  记者 屈丽霞 范丽芳 山西晋城报道

责任编辑:【王凯】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 2018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