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记录高原山河六十年的摄影家:要让青海之美“走出去”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8日 14: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说】今年85岁的陈宜强老先生正在家中整理自己的摄影设备,准备出门开始每日例行的“扫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买下第一台海鸥双反相机开始,陈宜强苦学勤拍,每一张照片都力求精益求精。因当时相机胶卷和照片冲印都十分稀有昂贵,单个胶卷仅有36张,没有重拍或进行查看的机会。故用陈宜强自己的话说,摄影这种“贵族艺术”,每当需要按下一次快门的时候,都必须要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严谨与苛刻。

  【同期】摄影家 陈宜强

  当时我们把摄影叫“贵族艺术”,按一下快门,胶卷以及冲扩片子的费用大概要两块钱。所以每按一次快门,要做到非常严谨,不能像数码相机一样随意按快门。

  【解说】陈宜强是广东梅县人,50年代以地矿学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主动申请到最艰苦的地区工作。来到青海后,因地质工作的需要,他的步履踏遍了青海各处的山川河流。在家中的书柜里,陈宜强将自己近六十年的照片都收纳成册,并细致的做了排版和剪贴。六十年代的青海自然环境艰苦,气候恶劣,许多地方并不适宜居住。但在陈宜强的眼中,青海则是浑然天成的仙境。

  【同期】摄影家 陈宜强

  大小矿山,人迹罕至的地方,像三江源,可可西里,我都去过。所以我认为青海太美了,(景色)非常大气,另外我本人也适应在青海生活了。

  【解说】陈宜强所拍摄的照片题材广泛,记录了从60年代至今青海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屡屡登上报刊杂志并获奖。六十年的摄影经历,造就了陈宜强实干钻研的品格。早在三十年多前,陈宜强自己就利用家中的生活用品进行二次设计,改良出以适用于自己后期创作的独特器材。陈宜强坦言,设备一直都不是束缚摄影水平发展的上限,更为重要的是,始终要有一颗保持进步,保持学习的心。

  【90年代影像修复资料】摄影家 陈宜强

  开始搞摄影的时候自己制造的曝光箱,这个是很简单的放大机,这个灯室是用暖瓶壳子制作的,这个(罩子)是自己叠的,用纸自己叠的。

  【解说】陈宜强认为,对于反映人物题材的摄影,往往最容易忽视的是“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不仅能够反映出人们精神面貌发生的变化,更能见微知著,从细节中间接体现出当下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同期】摄影家 陈宜强

  幸福的微笑,幸福的聚会,幸福的家庭,我在照片里面都有所反映。所以把人的幸福感就能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面貌,还有他们(生活)活动场所的一些情况,这是不一样的。

  【解说】每一张优秀的照片不仅是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构图、光影、色彩所达成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要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记录,如实体现出过去与现在的转变过程。如若要达成这些目标,就必须常常构思和练习。一旦在时机成熟时,就要紧紧抓住转瞬即逝的良机进行记录。

  【同期】摄影家 陈宜强

  不要有人为的,有意识的去摆布,这样拍出来不是真实的。包括他们(人物)说话的神态,他们的笑意也好,他们互相之间的交流也好,我们找好(角度),对准镜头,在最佳的瞬间按下快门。

  【解说】虽已经出版了自己的摄影集,但陈宜强仍然想要继续抓拍新的时代下青海方方面面的变化,将青海的山水草木、动物生灵介绍出去,旨在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青海,来到青海,喜欢青海。

  【同期】摄影家 陈宜强

  要继续发挥我的意愿,再拍一些新时代发展中的青海,介绍给大家。

  记者 陈奇峰 青海西宁报道

责任编辑:【王珊珊】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