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机构逆势增仓并不意味市场底部已现

2011年09月14日 09:13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机构逆势增仓并不意味市场底部已现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政策放松预期短期或落空 昨沪指收盘挫1.06%

  沪指中秋节假期后首个交易日收低1.06%,节日期间欧股重挫,影响负面,而央行对于8月信贷增速等问题的表态,让市场对政策放松的预期短期内或将落空。

  上证综指收报2471.3点,跌1.06%;深证成指收报10775.3点,跌1.07%,两市合计成交943.7亿元,较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萎缩近5%。另外,中小板指收市跌1.64%,创业板指收低2.23%。

  两市超过八成个股下跌,除水利股逆市走强外,绝大多数行业指数表现疲弱。航天军工、环保、新能源及化工等板块跌幅居前。

  机构动向

  沪深两市成交量不足千亿元

  本报讯 (记者张忠安)受外盘大跌以及经济增速下滑冲击,昨日A股跳空低开,最终低收1.06%,而沪市成交量萎缩为519亿元,市场重心继续下移。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机构出现增持迹象,基金上周仓位逆势上升2%。但多数分析师表示,市场短期阴云不散,继续振荡几率较大。

  受节日期间欧美股市重挫影响,两市股指纷纷大幅跳空低开,全天低位震荡。虽然金融权重股跌幅收窄,但全天仍大跌1.06%。而且两市成交量再次萎缩至千亿元之下,昨日仅为943.7亿元。市场分析认为,欧债危机以及国内政策松动希望搁浅等成为资金砸盘的主要原因。

  分析认为,市场缩量下跌主要源于“内忧外患”。中秋期间A股休市,但受欧债危机恶化的预期影响,外围股市却遭遇沉重打击。同时,中国人民银行11日发布的8月份金融运行统计数据显示,广义货币(M2)余额78.07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创2004年11月以来新低。

  而且央行罕见点评金融数据时表示,鉴于物价上涨因素并未根本消除,通胀仍然偏高,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指出,实际的货币条件与经济增长是相适应的,“这一表态将极大地打击投资者对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预计估值可能考验前期2437点的支撑点。”有券商如此告诉客户。

  另外,有消息称,多家银行日前收到监管部门关于风险防范的通知,要求对近期炒作升温的商业房地产保持高度警觉;银行要密切关注投资投机活跃并且未采取限购等措施的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市场担忧楼市调控可能继续加码。

  机构逆势增仓并不意味着市场底部已现

  可喜的是,有数据显示,作为五大机构之一的基金突然逆势进场,仓位环比增加2%。有投资者认为,这可能是资金开始抄底。不过,专业人士表示,市场底部仍在确认当中,不建议跟风。

  众禄基金研究中心贺维测算的结果也显示,剔除QDII和指数型基金,9月5日~9日样本内开放式偏股型基金平均仓位自前一期的74.39%上升了7.89个百分点至82.28%。贺维认为,前期基金仓位已经处于历史较低水平,8月份CPI高位回调,基金适时加仓也是情理之中。

  在具体基金中,广州证券分析师王丽萍表示,60家基金公司中有46家公司仓位增加,剔除指数变动有50家公司主动增仓,农银汇理、富国、益民、国海富兰克林、天治的仓位增加幅度较大,兴业全球、万家、民生加银、金鹰、华商等公司减仓幅度较大。前10大基金公司中大成、南方、博时等增仓略大,工银瑞信、诺安、华夏、广发等增仓幅度略小。

  王丽萍指出,从近1年基金仓位和上证综指的走势对比来看,基金仓位的持续高位运行往往预示着指数上行乏力,但基金近期仓位已下降到近1年底部水平,短期内基金仓位可能继续逆势上涨。

  有不少投资者认为,基金公司突然加仓可能预示着市场底部已经出现。有专业机构分析表示,目前A股仍然阴云不散,基金加仓可能有短期机会,但投资的真正底部还需进一步确认。

  国海证券马金良对比研究发现,市场人气指数表明,当前股指运行至阶段底部的箱体下沿,处于空头再攻乏力,多头抵抗无力的进退两难局面。若本周无利空打击,指数维持弱势盘整的概率较大。

  太平洋证券周雨也指出“基金比较擅长的就是短线操作,目前价位较低,仓位也比较低,或者是抢一点反弹。从总体上基金仓位还是下降的”。因此,基金加仓并不意味着市场底部已出现。  (张忠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