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新股、增发频“破发” A股颓势倒逼发行降价

2011年09月18日 10:4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6日创业板新股隆华传热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这是创业板近3个月以来再现上市首日“破发”。今年以来,包括新股以及增发股票,频频出现“破发”。

  二级市场表现低迷是“破发”的直接原因。而为了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融入资金,发行人纷纷自降身价。业内人士认为,在A股缺乏人气的大环境下,“破发”压力实际上也是在倒逼一级发行市场回归理性。

  二级市场“不见底” 新股、增发频“破发”

  隆华传热发行价为33元,对应市盈率高达55倍,上市首日收盘报32.57元。终结了创业板自6月28日以来的“首日零破发”记录。

  虽然A股七八月份连续下挫,但是上市新股表现“坚强”,没有一只首日“破发”。

  然而,9月份“破发”再至。蒙发利在9月9日上市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爆挫11.92%。

  二级市场的颓势是导致“破发”的直接原因。截至9月16日,上证综指今年以来累计下跌11.6%,深证成指更是跌去了12.68%。

  不仅是新股,上市公司再融资也受到了二级市场较大影响。

  根据财汇金融分析平台统计,截至9月17日,今年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218家已经进行再融资或计划再融资。这其中,非公开增发占了绝大多数,有203家上市公司选择了非公开增发。

  然而,今年以来A股股价持续震荡下行,导致多只股票跌破增发价。

  数据显示,今年已经有130家上市公司完成了非公开增发,然而以复权价格进行比较,截至9月16日收盘,48只低于增发价,接近总数的四成。

  其中跌幅最大的华菱钢铁较增发价格已经下跌了40.32%,其最新股价为3.37元,而第一大股东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今年3月的认购价格为5.57元,限售期3年。

  融资意愿不减 自降身价保融资

  虽然受到二级市场股价影响,一些上市公司的融资规模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是上市公司融资意愿不减。

  上海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同时推进的项目就有五个,都是一些短期类的直接融资项目。

  “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热情还是挺高的。”上述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整个融资环境都不好,银行收得紧,实际利率也比较高,即使是直接融资的规模少一点,也是聊胜于无。”

  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上市公司增发申请获证监会核准发行之日起,应在六个月内发行证券;超过六个月未发行的,核准文件失效,须重新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方可发行。

  这一规定着实让今年以来获准再融资的上市公司面露难色。要么想方设法提振二级市场的表现,要么就得改变增发计划。

  实际上,为了适应二级市场的变化,一些已经发布预案的上市公司纷纷通过调低增发价格下限、削减发行规模来缓解矛盾。

  原本增发价下限定于8.94元的宗申动力(股票代码:001696)在9月10日公告称,大幅调低增发价下限至5.44元,而目前该公司股价为5.95元。暂缓了“破发”风险。

  受到动车事故影响的中国北车7月20日召开股东大会通过增发方案,将原定的7.16元的增发价下限调整为6.16元,但至9月16日其股价已经跌到了4.61元。在“破发”几成定局的前提下,需要机构认购的增发计划面临“夭折”。

  除了上市公司自身面临增发缩水的风险,频频“破发”也增加了承销商的包销风险。

  二级市场缺人气 倒逼一级市场回归理性

  9月16日沪市成交量为495.85亿元,不仅跌破500亿元大关,也创下了近三年以来的新低。

  与之相应的是,央行最新发布的三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选择股票投资的居民占比9.2%,该比例不仅较二季度的11%下降1.8个百分点,而且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赚钱效应的缺失从资金流向上决定了股票市场的人气缺失。与银行理财产品的火爆相比,无论是基金还是股票,目前都难以吸引资金进入。

  实际上,在业内人士看来,二级市场的颓势也在倒逼一级市场发行价格作出改变。无论是新股首日“破发”还是增发“破发”,都是股票市场回归理性,新股发行价回归基本面的表现。

  总部位于广州的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保荐人表示,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的两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目前的发行机制已经发生了变化,询价方式的变化以及配售方式的变化,都决定了现在的发行价格不会像之前一样。

  “新股上市首日涨幅降低,甚至‘破发’,肯定会传导到定价环节,有利于抑制发行环节存在过度投机性带来的非理性行为。”上述保荐人表示。 (记者 沈而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