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反弹不改下行趋势 警惕“熊尾”偷袭

2011年12月23日 09:3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期偏暖的政策面未能阻挡A股的下行趋势,央行“降准”、社保基金新开账户、RQFII获批、人民币汇率创出汇改新高等均可称得上是“一等一”的利好,然而在熊市末期,市场内生性的因素才是主导趋势的核心所在。短期而言,市场在连续下跌后已经触及下降通道下轨,倘若配合降准等流动性松动信号,技术反弹随时可能产生。不过,中期而言,“熊尾巴”对于个股的大面积杀伤性仍是主要风险。

  熊市末期“图穷匕见”

  每一轮大级别趋势都往往在尾声阶段演绎到极致,即“图穷匕见”。这个阶段市场对于趋势已经形成一致预期,但这种预期往往会加速原有趋势,淡化一切外部因素,引导整个趋势盛极而衰。以上一轮牛市为例,在沪指突破4000点后,无论是印花税上调、加息提准、加速扩容,还是政策基调转向,这些实质性利空都无法阻止多头的脚步,沪指硬生生被逼空至6124点才止步。眼下市场的运行实质恰恰也是如此,2500点下方政策面不断趋暖,却始终无法形成做多合力。不难发现,11月以来主流研究机构的观点由之前的中性、偏悲观转向一致悲观甚至绝望,空头的一致预期开始形成,这种预期的合力强化了原有的空头趋势,是进入黎明的重要标志。而这就是索罗斯反身性理论中的主流偏见决定基本趋势、基本走势强化主流偏见。

  在悲观预期形成一致合力时,往往利好消息会被另类解读。以管理层鼓励养老金和公积金入市为例,两者属于“保命钱”的性质,而眼下为了扭转A股的悲观预期,连“保命钱”也被赋予长期投资的使命,折射出政策腾挪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即使这部分资金真要入市,也是在一个极其安全的点位。而眼下融资的密度未有消停迹象,中国平安逆势抛出260亿可转债方案,这种情况下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即在市场的心理防线之下挖坑,让这部分资金在极具安全边际的点位从容进场?同样,央行降准等于一次性投放约4000亿资金,而外汇占款已连续2月减少,预计2012年外汇占款的同比减少规模甚至会超过1万亿,那么央行降准仅仅是对冲了外汇占款的减少,与2008年底的开闸放水有着本质区别。即使货币政策全面松动,这部分资金只有先填满外汇占款减少的“坑”,才会流入到实体领域之中,这也使降准对A股的边际效应递减。

  等待主流偏见的兑现

  经济的内生性动力仍在,经济软着陆被认为是A股基本面的主流预期,而企业盈利硬着落、基本面风险较大、管理层不会因为市场下跌而停止扩容被视为主流偏见,但往往决定市场走势的恰恰是主流偏见。市场要见底,必须等待主流偏见的兑现,首当其冲的是融资,上两轮熊市底部的最大特征就是IPO暂停,只要融资的节奏不停滞,或者大幅放缓,说明高层对于空头的容忍底线未兑现,空头仍有肆虐空间。从这个层面来看,融资放缓比仅仅代表供求关系、市场功能,更是一种底线。

  基本面上,宏观软着陆、企业盈利硬着落的概率极大。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不难看出,2012年是风险共振的一年,即内部的转型、地产调控、地方融资平台与外部的中美博弈、欧债危机、汇率走向的共振,这种局面的复杂性或许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政策定调是“稳”,而非预期的保增长,一定程度上也呼应了这种主流偏见,类似于2008年底的强力政策出台的概率极小,那么微观企业更多是靠“熬”,而“熬”的环境是外部需求下降和内在成本提升,如工资刚性等,实际的经营环境远比想象艰辛。这种兑现的时间点是业绩确认增速拐点,时间点大概在2012年一季度。因此目前主流偏见只是在发酵,并未完全兑现,那么基本趋势也不会轻易改变,因此A股点位很低,估值很低,但当前却只能慎言底部。

  下跌途中 抵抗性有所增强

  不过,盘面上还是出现了一个积极信号,即市场大幅下跌过程中抵抗力量有所加强,主要集中于两类品种。一类是中期加短期的双重超跌股涨停或者拉出长阳的概率在增加,另一类是文化、环保等游资介入较深的品种寻求生产自救;尽管两类做多力量不会扭转趋势,但可以组织起小规模的抵抗反弹。随着恐慌盘面的蔓延,这种内生性的抵抗力量会不断强化。目前沪综指已经呈现出周K线的7连阴,且触及下降通道下轨;而纵观历史,只有在2008年的极端熊市中才出现过8连阴,2001-2005年慢熊中的做空极致也仅为7连阴。从这个角度考量,若本周收阴,下周进一步下探后周线收阳的概率会增大,至少会呈现出抵抗十字星的态势。  □东方证券 魏颖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