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内对冲基金遭遇“成长的烦恼”

2013年07月24日 10:1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随着经济整体下行及企业盈利分化逐渐成为市场共识,近一两年越来越多的阳光私募开始开发对冲策略基金。根据不完全统计,拥有半年期以上公开业绩的对冲产品已有近300只。不过,正处在蓬勃发展期的对冲基金也遭遇了一些“青春期烦恼”,受制于金融衍生品交易规模等因素,一些基金对冲策略的持续性和规模容量遭遇到一定的考验。

  私募纷纷涉足对冲产品

  从2011年起,中国市场采用对冲策略的私募产品不断增多,受限于法规和金融工具种类的约束,主要被使用的策略有市场中性策略、套利策略、全球宏观策略、管理期货策略、事件驱动策略等,且这些真正意义的对冲基金占国内私募市场的比例正不断增加。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来看,目前非传统股票多头的私募产品占比已经超过15%。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资产管理规模较大的私募公司也纷纷涉足对冲策略产品。重阳基金相继推出了君享重阳、汇金重阳两只对冲基金产品,其中君享重阳自2012年12月27日成立以来净值稳步上扬,至7月19日累计实现收益18.6%,而同期沪深300收益率为-11.13%;汇金重阳自2013年2月7日成立以来至7月19日累计实现收益8.28%,同期沪深300的收益为-20.63%。今年6月底,朱雀投资刚刚完成了阿尔法3号集合资金信托的募集,这已经是朱雀投资所管理的第4只股票市场中性产品。

  在大盘整体弱势的背景下,对冲策略基金相对传统股票做多型基金体现出了优势。私募排排网上半年中国对冲基金策略分类收益排行榜显示,宏观策略产品平均收益最高达14.27%,但存续期半年以上的宏观策略产品只有4只;其次为事件驱动策略,56只产品平均收益最达7.65%;组合基金平均收益5.18%,相对价值策略平均收益为4.75%,均大幅领先于沪深300指数,也超越了传统股票型基金3.83%的平均收益。与此同时,相对价值策略实现正收益的产品数量占比分别达92.16%,而传统股票型基金只有不到65%的产品实现了正收益。

  策略有效性遭遇体量制约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冲基金的业绩持续性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国内历史业绩最长的信合东方合伙企业成立于2007年12月,而其他多数基金都是在2012年之后成立的,历史业绩较短。

  事实上,一些曾经业绩可圈可点的私募基金,在管理规模扩大之后,其策略似乎也失去了效果,业绩表现转为平淡。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杉杉青骓2012年4月成立的青骓量化对冲1期,采用市场中性策略,至7月12日累计实现了7.52%的绝对收益,但今年年初开始运作的青骓2期则一直徘徊在1元净值附近。淘利资产2012年3月成立的淘利套利1号采用期现套利、跨期套利等策略,自成立以来获得了24.60%的累计收益,成立于2012年8月的淘利套利2号也获得了11.86%的累计收益,而成立于2012年9月的淘利多策略量化套利和2013年4月的多策略量化套利2号,都只取得了不到2%的累计收益。

  对此,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指出,目前国内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交易规模还不大,所能承载的套利或交易的资金规模有限。一些原本业绩不错的对冲基金,在自身规模扩大、同类竞争对手增多后,出现了业绩下滑的现象,原有的策略模型失效,原有的获利空间缩小甚至消失。此外,如果团队核心人员跳槽,也很容易遭遇投资策略近亲繁殖的问题,进而导致策略的失效。这就需要基金管理人不断改进策略模型,考量市场新的因素和变量。从另一方面看,这类基金的发展也需要外部客观条件的配合,需要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扩容。□本报记者 黄淑慧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