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乌龙指”难撼市场短多格局

2013年08月17日 12:5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周五,A股闹了一出“美丽的误会”,巨大的上影线令市场走势再度捉摸不定。尽管从周K线来看,沪指实现了四连阳且站上了10周均线;但综合考虑多空影响因素,我们认为,市场维持震荡走势的概率较大,短期不宜对市场太过悲观,此次乌龙事件的影响会很快消散。

  本周一,市场一度在金融资源类权重板块的带动下出现放量大涨,彼时创业板明显跑输市场;之后几个交易日,大盘股亦有明显异动,创业板持续显现弱势,且欲振乏力,风格转换的萌动一度给坚守低估值蓝筹的投资者带来了“守得云破见天开”的喜悦和憧憬。但推动周期板块崛起的经济企稳还需要至少2个月经济数据的验证,在中长期转型背景下,市场对经济增长中枢到底在哪里的迷茫、投资者对博弈性机会参与价值的犹豫,均使得风格转换显得“犹抱琵笆半遮面”。倒是创业板积极通过自身的技术性调整来缩小其与市场整体和大盘股的估值差异。

  按照合理的逻辑和节奏,本来市场的运行有迹可循,震荡反弹、风格转换和板块轮动之间环环相扣,但是周五“乌龙事件”的搅局,让市场的走势又似乎变得微妙起来。“乌龙指事件”发生后,光大证券乌龙指买进的筹码将给股市带来较大的抛压,且乌龙指事件使得以后大盘股上涨可能缺乏跟风盘、管理层或祭出进一步监管措施等各种预期渐起。那么到底哪种判断更为合理呢?从目前可以获得的信息来看,光大证券错单买进规模仅70亿元左右,即使其下周将“乌龙指”买进的筹码全部清仓,相对于当前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量2000亿元左右的水平,冲击多大一看便知,何况其还可以同时在期指上进行部分对冲以降低逐步减仓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实际上,周五中金所公布的期指持仓数据就显示,光大期货在IF1309合约上大举增仓7023手空单,首次登上了主力合约持空单量排名榜的第一名。如果假定其亏损幅度为-15%,则本次误操作亏损额为10.5亿元,光大证券近3年的净利润均超过10亿元,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就超过5亿元,也就是说,这对上市公司利润的负面影响不小,但也未到悲观至极的地步。至于大盘股拉升时有没有跟风盘,或许更多会取决于各方因素的共振,在风格指针指向大盘股时,只要主力资金的拉升持续合理,市场的跟风盘就会积极跟进。周五上午的误会差点就演变成“将错就错”的放量上攻;而股票市场上流行的就是情绪的传染和选择性的遗忘,不要说某个小插曲,就是大的历史性事件,也可能在市场的喧嚣中很快被遗忘。

  我们依然坚持认为,短期对市场不宜太过悲观。多方信号相互印证,经济企稳的势头已经较为明显。无论是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还是制造业PMI指数、工业增加值、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等经济指标,均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伴随着之后2-3个月经济旺季和补库存的带动,经济维持稳定并有所回升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另外,从转型中周期来看,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和就业形势的对比以及李克强总理的“底线论”似乎正在慢慢明了转型期增长中枢的位置。通胀风险目前依然可控,虽然下行空间有限,但是上行的风险未来一段时间也不是特别大,因此,对市场的负面压制有限。成为,在经历了6月“钱荒”后,货币政策主要是积极引导和修复市场预期,大幅收紧的概率也不大,资金面对市场的负面影响或许不会像市场预期的那么严重。海外市场量化宽松退出的预期虽在一定程度上会扰动国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但目前来看并不严重,市场表现出了一定的“韧性”。

  整体来看,宏观经济阶段性企稳的态势明显,且在可预期的一段时间内还将维持稳定并有所回升,通胀风险依然可控,在“钱荒”后遗症依然凸显的背景下,央行依然需要致力于修复和引导市场预期,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依然处在蜜月期,(PPI-CPI)剪刀差收窄为中游周期行业的表现提供了基本面支撑,“乌龙指事件”短期仅是市场运行中出现的一朵小浪花,不值得过于忧虑。投资者当前应该平衡好周期股的短期交易性机会和消费成长股的中长期配置型机会。期指操作策略上,继续以短线偏多思维为主,高抛低吸,切忌过于追涨杀跌。

   □华泰长城期货研究所 尹波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