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建投能源重组资产前景堪忧 收购或涉嫌利益输送

2013年11月11日 13:39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随着上网电价下调和环保成本增加,电企经营会受到影响,今年的利润将部分回吐

  建投能源的重组行政许可申请被证监会受理,然而,此举并未消除市场的质疑。根据建投能源近日发布的收购母公司建投集团火电业务经营性资产的重组预案,其标的资产为宣化热电100%股权、沧东发电40%股权和三河发电15%股权。这已是建投能源第二次启动对母公司火电业务资产的收购。

  值得注意的是,上次资产重组为包括上述三项资产的五项标的,资产预估值为18.45亿元,而此次标的资产减少了两项,但预估值却增加为28.58亿元。

  此方案发布后,投资者和业内人士的质疑声不断。建投能源称,这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评估方法。有业内人士认为,第二次重组使建投能源的收购成本增加了超过10亿元,公司涉嫌向大股东输送利益。

  为何公司要采用估值较高的方法?对此,公司并未给投资者一个合理的解释。与此同时,因为上网电价提升,收购火电资产未来盈利稳定的说法也遭到了质疑。

  因为在上述重组预案发布后不久,发改委对全国上网电价进行了下调,包括上述资产在内的火电企业盈利都将受到影响。

  涉嫌向大股东输送利益?

  11月9日,建投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中国证监会依法对公司提交的《河北建投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配套融资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行政许可申请材料进行了审查,认为该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决定对该行政许可申请予以受理。

  尽管如此,业内对建投能源上述重组的质疑声却从未中断。

  根据建投能源披露的资产重组公告,沧东发电曾以2010年6月30日为基准日进行过资产评估,评估结论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结果,净资产评估值为26.91亿元;本次预估以2013年5月31日为基准日,按照收益现值法预估结果为51.24亿元,较前次评估增值90%以上。而如果采用资产基础法,以2013年5月31日为基准日,评估值仅为24.82亿元。而公司采取了收益现值法的预估结果进行收购,使得资产增值高达125.32%。

  公司解释称,因为采用了收益现值法代替资产基础法进行评估,评估方法的不同是此次评估增值较大的原因。

  而业内质疑的正是上述两种不同的评估方法,为何建投能源选择了更高的估值,使收购成本增加10.56亿元?这是否涉嫌向大股东输送利益?

  此外,这已是建投能源第二次启动对母公司火电业务资产的收购。

  值得注意的是,上次资产重组为包括上述三项资产的五项标的,资产预估值为18.45亿元,而此次标的资产减少了两项,但预估值却增为28.58亿元。

  建投能源还表示,自前次评估以来,沧东发电保持了良好的盈利水平,上网电价有所提升、燃料成本大幅下降,预计沧东发电未来的盈利能够持续稳定。

  但有火电行业分析师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尽管两次评估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同,但收购标的资产减少,收购成本却增加了超过10亿元,上述解释无法让投资者信服。

  收购资产盈利前景堪忧

  尽管随着煤价下跌,火电企业的盈利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建投能源所提到的因为上网电价提升未来盈利稳定的利好已经消失。

  9月25日,根据发改委的通知,全国31个省级电网中除云南和四川没有调整之外,其它29个省均下调了上网电价,其中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降幅最大,为2.5分/度,黑龙江降幅最小,为0.6分/度,29个省市平均降幅1.4分/度。

  上述分析师认为:受此影响,建投能源上述刚刚溢价收购的资产盈利能力恐怕将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由于雾霾日益严重,被认为是“罪魁祸首”的火电企业还将受到环保压力的影响,建投能源上述所收购的火电资产也不例外。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若环保政策全面落实,火电企业短期内成本将攀升20%,经营状况势必会受到不小影响,今年赚到的丰厚利润也将部分回吐。

  此外,加强环保是火电行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前期环保工作较为到位的企业能够顺利渡过难关,而中小火电企业恐面临淘汰出局的风险。

  虽然目前国家对火电企业脱硫脱硝有一定补贴,但是随着雾霾日益严重,政府对火电企业的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火电企业运行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苑学智认为,由于补贴并不能抵消环保支出的增加,火电企业的经营状况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尤其是脱硝和除尘环节将是未来火电企业环保投入增加的主要领域。  ■本报记者 李春莲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