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构市场预期体系 中期行情可期

2013年12月05日 10:5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本周IPO推出后,A股出现分化,沪综指在周三迅速收复失地,而创业板则弱势延续。从中期来看,7月底以来的上涨逻辑并未因IPO重启预期而改变,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一逻辑甚至得到了强化。后市经济企稳预期叠加改革预期所推动的中期行情仍将进行。在创业板稀缺性所产生的溢价逐步消逝的同时,周期复辟和权重股的估值修复可能出现,市场重心可能上移。但考虑到年底利率高位徘徊等市场因素,预计春节前市场重心将以缓步上移为主。

  预期是左右资本市场中期走势的核心因素,尤其是对于政策导向的预期。过去3年资本市场的低迷恰恰反映的是上一轮周期中政策预期触底、经济预期寻底的悲观组合。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三点:一是政策出台后的实际效果有限;二是市场对于非执行层面的利好产生审美疲劳;三是治标不治本的负循环加剧。正是这三点造成A股越救越低的窘境。纵使IPO停滞的一年多中,市场仍不见起色,充分说明市场需要的是刮骨疗伤式的预期重构,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利好。

  随着新股改革的超预期推出,以及年初以来政策执行层面的屡屡超预期,今年将是A股预期体系重构的转折年。以新股改革为例,这次IPO改革与之前简单的暂停、重启截然不同,标本兼治的成色更足。不仅强调市场在IPO发行与定价中的决定性地位,而且通过改革股票解禁机制和报价机制约束发行人定高价、抑制投资者报高价,属于由审批制走向备案制,具有划时代意义。沪综指周三以缩量阳线的走势收复了周一的失地,市场内部筹码锁定性可见一斑。之前市场的下跌始终归咎为增量资金不足,但A股缺的不是增量资金,而是做多的信心,以今年8.16的乌龙指事件为例,市场在没有任何消息面影响的情况下,跟风资金达到乌龙指买入额的5倍之多就是一个典型。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实体经济都在改革层面屡超预期,这种预期的转变有望成为增量资金的一个做多入场契机。

  今年以来,虽然政策层面没有疾风暴雨式的改革,但实际执行层面却屡超预期。经济层面,下半年自贸区的快速获批、国企体制改革推进力度都好于预期,并且之前并未透露出过高的政策定调。行政层面,行政开支的削减力度也前所未有。资本市场方面,IPO改革的力度和效率也优于市场预期。点点滴滴都证明,市场对于预期体系将由过去的“雷声大,雨点小”过渡到“平地起惊雷”的阶段。一旦市场的预期体系重构,那么随之而来的估值体系重构也将跟进。

  A股能涨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续资金的潜力有多大。后续资金的潜力则依赖于预期的走向。之前市场对于增量资金很难奢望,甚至纠结于存量资金是否会流失,这在A股内部产生负循环。随着预期体系的重构,未来阻碍增量资金进入的屏障正在逐步消除。目前我国2012年GDP总量已经达到51.9万,而A股总市值约为23万亿,A股市值占GDP比例为44%,这个比例已经远低于07年巅峰时的120%。西方成熟市场的市值/GDP之比普遍活跃在100%附近,从这个动态角度而言,A股的市值泡沫已经挤压充分。从资金供给而言,我国居民有接近50万亿元人民币的储蓄存款,多数留存于银行体系,06、07年时的储蓄搬家已经成为奢望,对市场缺乏信心是核心。若实际改革持续超出预期,储蓄资金同样出现预期重估的概率不小。

  毋庸置疑,一系列经济金融改革(包括国企改革)则会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盈利带来中长期的正面影响,令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更高、可持续性更强。从这个角度看,主板公司将处于中期受益的过程。由于引入市值配售,IPO对于存量资金的分流相对有限,其对主板的影响微乎其微。从近几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市场所担忧的经济重回调整基本可以证伪。从宏观的角度看,目前仅仅是新一轮金融与经济改革的开端,未来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财政部等都还有改革举措推出,这些改革对于主板市场偏正面概率较大,将进一步推动主板的估值修复。相比之下,新股改革对于创业板的冲击仍处于释放期,一者创业板的高估值泡沫将加速破灭,二者筹码的稀缺性也将被替代效应打破,三者新兴产业自身的新陈代谢也会加剧“概念股”被证伪的风险。 □平安信托 魏颖捷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