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董少鹏 :谁砸“新股发行改革”的场子就惩罚谁

2014年01月14日 10:27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继奥赛康“过量”发售老股的方案暂缓执行之后,东方网力、汇金股份、绿盟科技、慈铭体检、恒华科技5家公司也于12日晚决定暂缓新股发行。而证监会12日晚公布的《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更为引人注目。有市场人士据此认为监管者要收紧IPO的闸门,市场化改革要打折扣,窗口指导又要回归了。真是如此吗?

  笔者认为,这种揣测是惯性思维作怪,与新一轮IPO改革的方略格格不入,也不反映监管层的治市理念。中国股市建立23年多来,既尝过市场化不足之苦,又尝到市场化改革之甜;市场化已是不可阻挡的洪流,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次新股发行暴露出的问题,正是应该通过市场化加以解决的,而不是相反。证监会作为监管者,其与市场保持“合理距离”的理念是坚定的,不会因为有的发行人、承销商挑战规则,而“越过”现行监管规则大兴行政化管制。

  对于最新公布的《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有人戏称是“打补丁”,认为《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规则不完备,漏洞没堵住,无法遏制高套现、高发行价等乱象。《措施》提出要抽查询价、路演过程和网下报价投资者情况,发行市盈率高于同业水平的公司在网上申购前三周内连续发布风险公告,有人认为这是不得已的急就章,是行政之手被迫重现。

  更为激烈的说法是,中国股市长期面临高溢价、业绩变脸和一些违规违法行为,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必然规律”,即投行、保代、上市公司等各个利益方,甚至政府部门,都把IPO当作“大馅饼”。所以,新股发行改革不可能成功,中国股市的“经济晴雨表”已面临崩塌。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片面和悲观,在高估了“利益集团”能量的同时,也低估了市场的力量。试问,如果一些利益集团不肯走市场化道路,死守高价发行套现的模式,谁还会持续买单?如果监管者不能依规依法监管,不让破坏规矩的人付出代价,谁还会继续入场?如果投资者和筹资者不能建立一种信息对称、各自独立决策的买卖机制,谁还会相信有投资这回事?新股发行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完善市场机制,平衡各方利益,让各个主体归位尽责,在透明的规则之下公平博弈。这一轮新股发行改革的方案,正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体现了各个参与方的诉求,其中也包括老股转让这一条。

  问题是,任何方案在执行时,都会遇到新的挑战;任何规则的落实,都会遇到钻空子的人。所以,针对市场具体情况,出台相关细化措施,不应简单的归为“打补丁”、“急就章”,而应当看作落实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的一个个步骤。此次出台的细化措施,主要针对的是事中、事后监管,是对既有规则的落实监督,而不是推翻《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规定。

  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挑战规则的人总会出现。监管者的责任就是要守卫规则,铁面无私地执法。当然,规则可以有一定的弹性。对于合理运用规则者,应当尊重和包容;但对于那些极力破坏规则,砸场子的人,则不能留情。  

  董少鹏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