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信证券泄密分析师已停职配合调查 祸起微信群

2014年06月09日 09:06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彭春霞/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李东亮

  上周五,中信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张明芳在其微信群发布了丽珠集团即将公布股权激励方案的消息。消息一出,众多基金经理纷纷退群并截屏转发。中信证券方面昨日称,公司已关注相关事件,张明芳已停职配合调查。

  中信证券研究员的微信泄密事件,也使得研究员传递内幕消息利益链条得以显露。投资界纷纷呼吁监管层在源头上遏制类似事件发生,彻查张明芳在丽珠集团的消息源。

  内幕泄露祸起微信

  6月6日11点17分,中信证券首席医药行业分析师张明芳在微信群发布消息称,“丽珠集团将于下周二公布管理层限制性股票+期权方案:以2013年扣非净利润为基数,2014~2016年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不低于15%、20%、30%。”

  张明芳还称,中信医药团队看好公司研发、销售能力及产品线,随着公司激励机制的完善,未来三年业绩增速逐年加快确定,维持“增持”评级。

  这则微信发布后,群内数百名公募基金经理纷纷退群。“监管层正在查处内幕交易,张明芳公然向我们几百个公募基金经理提供上市公司尚未公布的重大事项,这不是害我们吗?”上海一位率先退群的基金经理称。

  不过,面对众多公募基金经理的退群,张明芳显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后称,有关丽珠集团的微信确实失误,今后会注意慎用微信这类非正式交流工具。“言外之意,发丽珠集团的内幕消息没有错,错的只是不该用微信这种工具。”深圳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所负责人称,“张明芳的行为完全不像是个金牌分析师,更像一个入行新人。”

  公开资料显示,张明芳先后在三家大型券商任职,并在公募基金担任过研究员。2006年,就职于招商证券的张明芳获得2006新财富医药生物行业金牌分析师第三名;2007年,一跃成为新财富医药生物行业金牌分析师第一名;2013年,时任中信建投分析师的张明芳再度获得新财富医药生物行业最佳分析师第一名。

  对于张明芳的行为,中信证券方面昨日称,公司已关注相关事件,张明芳已停职配合调查。

  利益链条隐现

  对于张明芳对数百名机构人士公然兜售丽珠集团的重大内幕信息,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不少基金经理和券商资管人士称,相对于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的老鼠仓,有些知名研究员更应该被监管层彻查。

  据记者了解,行业曾经的惯用做法是,研究员往往刚一迈出上市公司大门,甚至就在调研上市公司现场,就会将调研来的信息发布给机构,一般会直接打电话给机构,对于特别重大的信息,则要与机构面谈。

  在监管层高压打击内幕交易的当下,手机发短信这类留痕工具早被弃之不用,但打电话或者见面沟通仍然普遍存在。“有些研究员平时基本不发布研究报告,或者发布的研究报告较少,但参与新财富评选时得票率依然较高,一种可能就是与机构私下沟通较多,提供了非公开信息。”北京某大型券商资管人士称,不光投票时受益,在基金分仓时获取的利益更为可观。

  不过,比起研究员向机构提供内幕信息,投资与研究“双线作战”对研究员的公信力损伤更大。多家机构人士向记者证实,在很多知名的研究员背后,往往暗藏着巨大的资金圈子。有些圈子的资金有优先获取研究员内幕信息和研究报告的权利,有些圈子的资金则直接为研究员控制。“这里面存在着巨大的利益,20%的盈利提成是行业惯例。”深圳某大型私募人士称。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投资界的人士纷纷呼吁,监管层要彻底查清张明芳获取丽珠集团重大内幕信息的渠道,对其他上市公司形成威慑。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