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MSCI将于6月27日前推中国A股国际指数

2014年06月12日 13:38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出乎多数市场人士的预料,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公司昨日并未将中国A股纳入旗下的新兴市场指数,但仍保留A股在审核名单上,2015年进行再审。

  “此次咨询显示投资者普遍支持A股的纳入,但是目前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配额制度还有太多限制,难以将A股立即纳入主流的指数系统。”MSCI董事总经理和全球指数研究部主管Remy Briand表示,MSCI将把中国A股继续保留在可能纳入新兴市场指数的名单上,随着如沪港通方案的实施,将密切观察有关方面的发展。

  同时,为了让国际投资者拥有全面的工具投资中国A股市场,MSCI公司将于6月27日前正式颁布独立的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此指数若与相关的MSCI地区或全球指数结合,可以作为持有QFII和RQFII国际投资者的基准,并进一步扩充已经相当全面的MSCI中国A股指数系列。

  据了解,MSCI每年都会对其指数系统内的所有国家进行一次审核,以确保它们符合市场划分的统一标准。年度审核的结果在每年6月公布,A股纳入MSCI早在今年3月就开始征询意见,最终却未成行,部分海外投资者对这一结果表示遗憾。

  “对目前的结果挺失望的。”一位规模前三的中资海外私募业务主管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他认为,A股一旦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对A股市场会构成利好,按照首次纳入的比例引入的资金可能在100亿美元以下,虽然资金不多但象征意义很大,同时后续的纳入也会持续为A股导入资金。

  A 股未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MSCI从投资业界得到不一致的意见。据了解,一方面,有相当数量的投资者欢迎将A股纳入的举动,认为这反映了A股市场逐步开放的程度。而另一方面,MSCI指出反馈的大部分投资者认为纳入的时机还未成熟。MSCI认为,当下制度下最大问题之一是,并非所有投资者都能按自身情况,平等地进入A股市场。MSCI总结认为,有三大原因导致了此次A股未能按照原计划纳入旗下指数体系。

  首先,MSCI认为,QFII和RQFII额度的分配是海外资金自由配置A股最大的阻碍,并非所有投资者都能按自身情况进入A股市场。

  据了解,目前QFII制度规定单一额度的上限为10亿美元,这对全球大规模的被动型资产管理公司的影响要比其他投资机构大得多,因为被动型基金必须完全复制所跟踪的指数(如MSCI新兴市场指数),它们对某一市场的投资需求是按比例由基金规模所决定的,可能会超过10亿美元。同时,有些小型投资者也在申请QFII时遇到挑战,因为它们还达不到QFII资格,或是根据它们的基准配置算出的额度需求太小而很难提出申请。此外,目前RQFII计划只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实行,不能被香港、新加坡、伦敦和巴黎以外的投资者所广泛利用,加上现有的审批流程,和及时获取额度的不确定性使市场参与者难以维持其投资流程的正常运行。

  其次,资本流动的限制,资本汇入的要求和锁定期仍是诸多投资者的顾虑之一。MSCI认为,这些规定限制了投资者依据特有的投资观点来择时进入市场的能力。资本赎回也被视为问题,因为目前可赎回的频率在RQFII 制度下是每天,而在QFII下只有开放式基金才能每周,其他只能每个月一次,这会与基金或投资组合的运作产生冲突。有些市场参与者甚至怀疑能不能在紧急情况下从A股市场迅速收回资金。

  此外,MSCI认为,资本利得税的不确定性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个问题。其通常顾虑在于,如果税务问题得不到解决,投资者需要预先拨备税款,这会影响到基金的跟踪误差和投资利润的赎回。虽然可以选择不拨备,有些投资者仍将税率的不确定性视为公司合规和营运上的风险。

  对于明年A股是否能够顺利纳入MSCI指数,业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乐观人士认为,随着沪港通的开放,进出A股渠道的日益增多,仍然有机会获得通过,但是MSCI也指出,沪港通这个计划顺利实施之前还有一段时间,而且投资者也需要有实际操作经验来评估这个途径。不过,MSCI也表示,将会继续监测A股市场整体的准入条件,并向投资业界积极征求反馈意见。

  MSCI昨日同时宣布将MSCI韩国指数和MSCI台湾指数从可能成为发达市场的审核名单上剔除。原因是过去几年里,在解决韩国和台湾股票市场准入问题上缺乏实质性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 姚波 吕锦明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