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瑞达期货:上市公司衍生品工具使用增速滞缓

2014年07月21日 14:3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瑞达期货 张夕阳 林设 王小娟

  在全球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实体企业对利用衍生品对冲风险的需求在明显增强。但受诸多政策制度的限制、不够合理的交易机制及其管理层对衍生品认知偏差等,衍生品市场在服务产业经济功能上发挥有限,国内期货市场已稍显滞后。因此,积极培育衍生品市场,化解实体企业所裸露的风险的能力亟待增强。

  证券市场主要功能定位于资金融资,而衍生品市场则强调的是风险管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2009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92%的世界500强企业开展衍生品业务,衍生品已成为实体企业风险管理的常规性武器。但国内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沪深两市开展衍生品业务上市公司为331家,参与占比为13.2%;非金融沪深A股为12%,其中符合会计准则上套期保值不到2%,国内外实体企业参与衍生品业务的差异悬殊。

  近几年,因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为自救,竞相放松货币政策,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和汇率波动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利用衍生品对冲价格或汇率波动风险成为实体企业的重要需求。期间因部分央企开展衍生品业务巨额亏损事件及其之后相关限制制度出台,上市公司套保有所减缓,2011年才有所恢复,上市公司开展衍生品业务的占比由不足10%发展至13%。综合来看,上市公司利用衍生品对冲风险呈增长趋势,但其增速较为滞缓。

  据2013年沪深A股的2513家年报显示,开展衍生品业务且涉及到损益变动的上市公司为331家,参与占比为13.2%,非金融沪深A股参与占比为12%。其中,沪市949家上市公司中有141家公司有参与,参与度为14.9%;深市1564家上市公司中有190家公司有参与,参与度为12.1%。剔除银行、券商等金融类公司后,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参与度分别降为12.7%(116家)、11.5%(179家)。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衍生品业务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中,明确的披露采用符合会计准则的“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仅有36家,占比为1.5%。相比非金融类上市公司,金融类上市公司参与度高达78.3%,因其人才、专业等优势,衍生品已成为国内金融类公司对冲风险、自营投资等重要工具之一。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国内公司衍生品参与度明显偏低,这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地位与实体企业风险管理的需求等是不匹配的。

  从开展衍生品业务的公司分类归属看,几乎所有行业都有分布,其中深市所涉行业明显要多于沪市。在申万一级行业分类中,除食品饮料外,沪深两市开展衍生品业务的覆盖包括有色金属、家用电器、化工等27个行业,行业覆盖面广主要源于货币类套期保值。具体到期货品种看,沪市开展期货类业务的公司仅涉及到8个行业,而深市涉及21个行业。从开展衍生品深度来看,银行、非银行金融、有色金属类等行业内上市公司参与度整体较高。

  按照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分类看,从事远期类衍生品最多,非金融沪深两市分别有74家和125家;其次,为期货,非金融A股合计有115家开展期货业务。或因期权产品复杂性,从事期权类衍生品业务的非金融A股不足10家。此外,开展利率掉期为主的公司近20家。为使套保更加有效,近40家公司采取多类衍生品组合策略,如长城电脑同时开展远期、掉期和期权等衍生品组合。

  源于深交所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8号:衍生品投资》规定,深圳A股上市公司在衍生品披露上更为详细。为了进一步了解上市公司开展与期货品种相关情况,将衍生品进一步细分为货币、贵金属、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农产品、金融等六种。其中,在179家非金融类深圳A股中,开展货币类衍生品高达119家;参与与期货品种相关的有色金属类、能源化工类、贵金属类、农产品类分别为31家、16家、12家和5家,合计约为货币类的一半。此外,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非金融深圳A股为11家。整体来看,利用国内期货品种对冲风险的公司仍比较有限。

  对报表附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资本公积”等会计账户进行调整、统计后的结果显示,全部A股上市公司在2013年衍生品交易中共盈余206.11亿元,单家公司最大盈利为30.15亿元,最大亏损为17.55亿元,平均损益6227万元;331家参加衍生品业务有241家实现正收益,盈亏比为2.7。值得注意的,仅有少数几家公司较为详细披露了被套期项目损益情况,因此衍生品市场实现正收益并不能就此预判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是有效的,套保效果取决于被套期项目与套期工具匹配的结果。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