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市公司左手融资右手理财 千亿资金不务正业赚外快

2014年07月23日 11:2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记者 桑彤 杜放)炒房、炒股到买理财产品、信托……上市公司资金投向花样百出。在经济增速放缓和整体流动性偏紧的市场环境下,一些上市公司实体企业“不务正业”现象渐趋严重。

  表面上看,上市公司拿着“闲钱”赚外快,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实则不少收益进入自己的口袋,还可能抬高社会融资成本。

  拿着“闲钱”赚外快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上半年已有242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购买金额近1200亿元。而2012年这一资金量仅为百亿元,2013年全年也不过逾150家上市公司购买千亿元理财产品。

  赣粤高速6月底就使用3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购买了农业银行一款理财产品,而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曾于1月份、3月份、4月份、5月份和6月份10次购买理财产品,购买金额达23亿元。

  南山铝业7月4日披露的二季度使用募集资金情况也显示,拟在原不超过25亿元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额度的基础上,追加5.5亿元额度投资相关理财产品,这也意味着该公司理财金额已超过30亿元。

  赣粤高速、南山铝业的手笔之大令人吃惊,但这也仅是上市公司巨额理财的冰山一角。招商轮船、兖州煤业、华北高速、大康牧业、中粮屯河等公司都斥资数十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在这些投资产品中,多为一年期不到的短期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在4%—6%不等。

  对于购买理财产品,上市公司无一例外地公告称,旨在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公司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投资理财产品,是在确保募投项目所需资金和募集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影响日常资金正常周转和募投项目的正常建设。”

  对此,有专家表示,由于部分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周期较长,公司在分阶段投入募集资金时闲置资金较多,投资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产品能给股东带来更好的回报。

  左手融资,右手理财为哪般?

  上市公司用闲置资金通过理财实现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但若是利用超募或再融资“圈钱”,所得资金变相投资金融市场却不应该。

  从过去中小板、创业板超募资金最终用途来看,也曾出现过用募集资金置换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挪作他用的现象。资金置换表面上没有改变资金的数量,但通过置换,企业募集的资金就成了上市公司自有资金,如此一来就不再受到只能投资主业的限制。

  左手融资、右手理财的公司不在少数。“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不少上市公司用募集到的资金买理财产品,再将大部分收益装入自己的‘口袋’,美名为经营有方。”上海华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许峰指出。

  仅今年1月上市的48家次新股中有7家公司披露以募投资金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公告,其中总部在广州的天赐材料短短半年间已投资16笔。

  理财资金占募集资金比例近半的也比比皆是。今年1月上市的贵人鸟募集资金净额8.82亿元,4月份就拿出其中不超过4亿元购买了短期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净额14.13亿元的纽威股份,4月已拿出6.34亿元购买保本理财产品。

  与此同时,左手贷款、右手理财的现象也逐渐出现。从近期的趋势看,参与理财的上市公司从过去的中小板、创业板逐渐向大型企业转移。在贷款资金“趋紧、趋贵”的预期下,部分具有贷款优势的大型企业开始囤钱理财。

  浦发银行贸易融资部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企业普遍担心资金供给不足,哪怕资质非常好的企业,也希望能从银行提前借贷。但囤钱后,企业又暂时不需要资金,因此还是停留在银行内部购买理财产品。

  “不务正业”根源在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不务正业”,借口实现跨界“多元化”,将大量资金用于金融理财、炒股、投资非主业项目,其实就是企业没有寻找到转型的方向和突破口,如此,可能掩盖了企业业绩下滑的不良现象,实属本末倒置。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认为,这些现象屡屡发生,表面上看是由于目前实体经济盈利艰难,而金融领域存在着暴利,巨大的分红压力下,上市公司经不住诱惑,拿超募资金去做理财,甚至做违规拆借,套取金融利润,其根源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大股东“一股独大”,资金如何用自己说了算,这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核心原因。

  正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监管空白以及较低的违规成本,助长了A股上市公司违反承诺、资金闲置的情况。投资理财产品、维持资金收益,也就成为吞噬股东利益的“遮羞布”。

  对于不少上市公司或国有企业借助自身有利平台做中间商,从银行拿到相对较低利率的贷款后,进行“倒卖”获取利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市场其实并不缺钱,“钱荒”不过是一些企业为了低成本拿钱的借口。

  有专家指出,一些理财产品层层加水、环环加码,直接抬高了融资成本,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事实上,我国实业回报率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资金沉溺于虚拟经济。上市公司本该是民间资金投资实体经济的一大渠道,如果变成“钱生钱”游戏的二传手,只会愈发恶化实体企业的融资环境。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