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A股大象蚂蚁齐喊互联网转型 模式从画皮深入到画心

2014年07月30日 09:1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互联网思维”,俨然成为当下使用频率颇高的术语。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探索互联网转型的案例屡见不鲜,传统制造业甚至是新兴产业,均有不少企业打出“转型互联网”的旗号,誓要“二次创业”。这其中的模式多种多样——业务合作式、战略重塑式、内部调整式、外延扩张式,你方唱罢我登场。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其中不乏哗众取宠的噱头成分,但企业谋求转型的勇气值得称道,而且总体来说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深入。当然,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模式并非是“万金油”,传统企业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量体裁衣。

  大象到蚂蚁

  2013年,以BAT(百度、阿里、腾讯)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利用前期在PC互联网时代积累的优势,开始强势整合移动互联网资源,令互联网领域再次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焦点。令人欣喜的是,在此波潮流中,互联网不再是IT企业独舞的舞台,频频遭遇业务天花板的传统企业越来越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2014年7月23日,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在上海签署“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上汽将充分集成阿里巴巴集团的“Yun OS”操作系统、大数据、阿里通信、高德导航、阿里云计算、虾米音乐等资源,结合上汽集团的整车与零部件开发、汽车服务贸易等资源,进一步打通汽车全生命周期用车需求和互联网生活圈。这是传统制造业巨头与阿里巴巴牵手的又一案例。

  正在冲刺上市的阿里巴巴,去年已经入股家电巨头海尔的物流业务,就在本月还和航运企业中海集运达成业务合作协议。这些公司与阿里的结盟,是传统领域“大象转身”的一个缩影。而前期腾讯对四维图新的入股,更是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落地的第一单。不难发现,互联网企业不再仅仅满足在IT业的影响力,而是正在向各个领域强势渗透。

  不仅是体量较大的企业,今年以来,像欧菲光、华平股份、恒生电子、金证股份等体积较小的企业,也在谋求向互联网转型。

  “成为互联网企业”,已经成为一个标签,一个市场最潮的口号。

  殊途却同归

  梳理上市公司向互联网转型的案例不难发现,尽管由线下向线上转型的方向大同小异,但实现方式却多种多样,甚至是几种模式在同一公司交叉运作。

  与BAT牵手达成业务合作,曾经是业内公司积极效仿的模式。家电企业如海尔、美的、TCL,IT企业如恒生电子、金证股份、东华软件、四维图新等,都在业务上与BAT有过合作。BAT之中,又以阿里最为激进,基于上市前通过并购将估值预期进一步上调的强烈需求,阿里在业内投资了诸多的上市公司,算上刚刚达成合作的中海集运与上汽,其合作对象已经超过两位数。

  作为中国制造业最为成熟、在国际竞争中最具有市场优势的家电产业,从2013年起可谓全方位向互联网转型,业内的主流企业几乎全线触网。

  TCL今年2月初喊出了“双+战略”,提出从产品导向向用户导向转变,明确了“未来产品和服务各占利润的一半”、“五年内市值达到千亿元”等目标。美的集团则利用刚刚实现整体上市的契机,辅以互联网的思维进行产业流程再造。美的一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未来三年,美的将加快电商发展与整体布局,由“工厂—消费者”传统模式向“消费者—工厂”的C2B互联网模式转型,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体验。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前期的裁员言论,曾经将海尔再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但通过海尔的战略举措不难发现,海尔的裁员涉及到将公司不少员工向旗下的“小微企业”分流。恒生电子、华平股份等企业也曾有类似的举动,如恒生电子发布的《核心员工入股“创新业务子公司”投资与管理办法》提出,公司设定的“创新业务子公司”架构,允许公司划定的“骨干”、“核心”员工与公司分享子公司股权;华平股份披露的《有关精英人才参股新公司创业的计划》则提出,创业者对创业企业的持股可达到20%。分析这些案例不难看出,这种类似孵化的方式,恰是互联网企业在内部普遍使用的创业模式。

  还有就是外延式扩张模式,即通过收购的方式,主导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国内触摸屏龙头企业欧菲光近期就宣布,拟以不超过8亿元的对价,收购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产品、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提供商融创天下全部股权。

  投中研究院高级分析师宋绍奎指出,所谓互联网思维,最强调的是用户思维,即一切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这也是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转型的方向之一。传统企业借助互联网的“二次创业”,更多还是希望通过这一机遇去获得更多的新兴市场的用户,而这单靠自身原有模式已经无法实现,所以必须转型。

  道路仍漫长

  关于向互联网转型企业的未来,一位互联网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尽管案例层出不穷,但从产业的周期来看,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企业目前仅仅是达成意向,要想看到整合的效果,1-2年时间都太短。从产业规律来看,一定是失败的多,而成功的少。正所谓画皮容易画心难。企业向互联网的转型,并不是一次合作、一次调整、一次收购,这么简单。”

  从企业端来看,转型互联网口号的背后,操作层面并不简单。以美的集团为例,公司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在业务运营模式上,一方面,公司将加强与现有三大平台电商(天猫、京东、苏宁易购)合作,力争各品类在三大电商平台的销售额达到业内数一数二;另一方面,成立集团层面的电商公司,建立天猫美的官方旗舰店和美的官方商城,培养美的电商核心运营能力。线下实体资源方面,美的集团旗下的安得物流加快部署电商B2C物流布局,全力提升美的在电商物流领域的多批次小批量服务能力。

  该负责人坦言,互联网化是非常复杂的重构过程,公司层面需要完成三个层面的转化:第一个层面是企业互联网思维战略的切换;第二个层面是业务层面,从以往的单向的价值传递到双向价值协同;第三个层面是组织层面,用互联网思维去影响组织。这些都是未来需要面临的最关键的几个问题。

  “未来不仅是家电、汽车,像建材、家居这类消费品行业,都有向互联网转型的条件和动力。”宋绍奎表示,和小米这样的纯互联网公司做硬件不同,传统企业有更多的历史包袱,其现有的重资产结构有可能对企业转型构成阻碍,比如家电和服装企业未来的线下渠道更多将演变成展示体验而并非交易的平台,所有的交易功能都将集中到线上,如何分配线上和线下资源的利润,就是一个很令人头疼的问题。

  宋绍奎同时指出,从根本上来看,互联网再造,是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结构调整和适应环境的一个正常过程。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如将互联网化作为撬动估值的一个手段,这在一些上市公司中尤为明显。“企业可以通过拥抱互联网去开辟一个新的战场,但这个战场一定要和企业自身达成协同,或者说符合未来的布局。近年来一些和影视、游戏完全不相干的企业去收购类似的标的去转型互联网业务,更多是为了吸引市场眼球并在短时期内提升自身的估值,这种方式不会在未来成为主流,也不可能长久持续。”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