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金不换”卖白菜价 三七暴跌谨防伤农

2014年09月01日 10:36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三七是什么?许多人可能并不清楚,但如果说到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癀”,多数国人就很熟悉了。其实,它们的主要原料就是三七。

  三七,又名田七、南国神草、“金不换”,是一种生长三至七年时药效最佳的一种中草药。近年来,作为特殊的农产品之一,三七的价格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变化,相关种植户和企业也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剧。

  作为根茎类药材,三七以其根部作为药用部分,其规格按照以斤含有多少个(头)来计算,头数越多,价钱越低,质量越次。比如“120头的三七”指的是每斤三七大概有120个单株,头数越多单株个体越小,生长时间较短药效不明显,价格也就比较便宜。目前市场上以每斤无数头、120头用途最广。

  云南文山素有“中国三七之乡”之称,它占据全国90%以上的三七种植面积和产量。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2012年文山地区的三七产量分别为4454吨、4934吨、4707吨、6500吨,均不到7000吨,但2013年产量迅速攀升至10000吨,2014年更是有望达到20000吨。与之对应的是,三七年正常用量仅7000-8000吨。不过,在去年价格下跌之后,需求量有所回升,预计年用量将维持在7000-10000吨。

  三七有两个采收季,一是每年9、10、11三个月份,这时采收的三七叫春七。二是来年的1月和2月采收的三七,这时的三七叫冬七。新鲜的三七需要经过仔细分拣,把根茎、主根、支根、须根分别处理后晾晒成干三七,才能拿到市场上去出售。

  相对于春七来讲,冬七在采挖前要先把红籽也就是三七的种子摘下来,因此,冬七的饱满程度、药物含量比春七略逊一筹,价格也相对会低一些。

  文山一位经销商唐春吉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自己从事的三七生意是家族生意,父母已经做了30多年,自己入行也有4年多了,目前年经营规模在30吨左右。近几年来,像其他农产品一样,三七也未能逃脱价格周期现象,令行业不安情绪非常明显。“前几年,三七价格一路高歌,不少经营商迅速爆富起来,在产地甚至出现开奔驰、宝马拉三七的现象。持续的高价行情,也极大刺激了药农的种植热情,随后几年便大面积扩种。”他说,随之而来的,就是三七价格从暴涨转向暴跌。

  由于三七有着独特的种植条件要求,一般种植后3-5年才可收获。文山地区三七种植数据显示,2009年—2014年,三七种植面积一路攀升,分别为6.8万亩、8.5万亩、9.7万亩、16万亩、24万亩、30万亩。

  从三七的种植历史来看,最近60多年,除了本轮大面积种植之外,三七已经先后经历了三次种植高峰,分别是1974年、1988年和2005年,面积分别为4.4万亩、7万亩和12.4万亩。其中,除了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对种植大幅波动有影响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加工需求不足、质量和价格背离、盲目发展所致。

  六年间价格波动惊人

  平淡无奇的外表掩盖不住炒作的火热。近几年来,三七已经成为市场炙手可热宝贝。

  2008年至2012年间,三七价格一路狂飙,创造了无数财富神话。中药材天地网高级分析师陈庆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2008年一季度,120头三七每公斤仅仅53元左右。然而,受2009年云南产地干旱影响,价格迅速于当年攀升到330元,并于2012年年底达到720元。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供应也随之迅速增加。就在三七价格创出连续五年天价行情之后,2013年春季新品上市时,三七便走向了下坡路。今年上半年,价格短暂持稳在每公斤400元附近。但自7月底以来,市场开始惊现暴跌行情,至8月26日报价为每公斤200元,近一个月累计跌幅达33.55%。“此波价格下跌较市场人士预期有所提前,并与此前连续多年扶摇直上的价格形成了巨大反差。”生意社三七分析师薛海娟表示。

  “产新期三七可能会继续下跌,现在不敢长期持货,就现在这种下跌行情,货源在手稍微多留几天就意味着亏本。”唐春吉介绍,自己主要是为药厂提供三七原料。“三七价格波动太大,现在药厂向我们采购也只是提前一周下订单。”

  “2013年三七产新时期,1万吨的产量就会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市场预计2014年三七种植面积将达到30万亩,采挖面积14万亩,产量将比2013年还多,2014年将注定是三七产量大规模爆发的一年,行情整体走向暴跌是可想而知。”薛海娟悲观地表示,传统的三七产新期在每年10月份,中秋、国庆期间上市量最大,虽然目前距离产新期还有一个月左右时间,但价格已经提前出现暴跌了。

  薛海娟表示:“随着产新期越来越近,不少产地农户唯恐行情更加不可接受,便提前进行采挖,以求减少损失。”据了解,当前文山产地三七干度不足,多为九成干左右。市场上陈货未消耗完,新货又陆续上市,不断打压行情。而产地之外的市场上,如安国药、亳州、玉林和荷花池等上市的三七,也随着产地低价新货的不断应市,价格一路直下。

  “市场持货方对后市有恐慌心态,不敢长期持有,不少120头货源甚至当做无数头货源售出。”薛海娟表示,此时,虽然下游各大药厂、饮片厂库存已经不足,但预测2014年三七产新行情将大幅度跌落,购货积极性明显受到限制,宁愿随购随用,甚至选择“按兵不动”,等待更低的价格出现后再出手。

  “此前几年三七价格直线飙升,吸引大量资金入场,随着三七价格暴跌,很多之前参与炒价的游资不断‘出逃’,‘小户’更是急于大量清货,这更是进一步加大了市面上三七价格的下跌速度。”陈庆表示。

  不过记者了解到,当前准备抄底的资金也不在少数,因为价格已经接近成本了。薛海娟认为,目前距大规模产新期还有一定时间,不少下游药企看到三七行情遭遇暴跌,早有跃跃欲试出手抄底的冲动。此外,前期市场上撤出的炒作资金也准备再度杀回来。“2014年大规模产新的三七成本大约在150-200元/公斤,当前行情已非常接近这一价位,三七后市注定不会平静。”她说。

  唐春吉认为:“经历了今年价格的大幅下跌,三七销售价格已经低于成本,估计部分农户继续种植三七的意愿有所减弱,不排除下一轮(三年之后)三七价格上涨行情的到来。”

  价格缩水缓解药企成本压力

  三七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在现代中成药中,三七的应用同样广泛,是多种常见药物的基本原材料,如血塞通胶囊、血塞通片、复方丹参片、云南白药、复方丹参滴丸等药品都要用到它。

  “之前三七被炒得价格太高,听说不少药厂都停产了不少药物。一些有实力的大型药厂也都扩大了自己的三七种植基地。”种植户张先生介绍说。据了解,云南白药、华神集团、天士力和白云山等上市公司都有自己的三七种植基地,而且近年来其规模和产量都在不断扩大。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在三七价格暴涨期间,相关中药类上市公司遭受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如今,三七价格不断下跌,相关公司的成本也缓解不少。

  记者查阅最新的上市药企业绩报告发现,三七降价驱动不少药业业绩出现增长。

  长江证券分析师刘舒畅表示,血塞通主要原材料为剪口三七,预计2014年投料的三七价格平均降幅在200元/公斤(80头三七价格已从2013年7月1000元/公斤的高点大幅下跌至目前的260元/公斤),按照今年昆明制药约400吨的使用量计算,三七成本下降幅度大概为8000万元,贡献的税后净利润约为6648万元(假设公司税率保持在16.9%)。

  光大证券分析师江维娜表示,三七成本占复方血栓通胶囊成本的80%,三七价格从去年最高的700元/公斤左右下降到400元/公斤,成本端下降导致众生药业毛利率提升。假设众生药业三七用量为300吨,按2014年采购均价450元计算,税后增加的盈利约为6300万元,增厚EPS0.17元。

  电商平台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一路飙升的三七近期突然陷入暴跌,虽然缓解了药企生产成本压力,但对于供应方的云南三七种植农户们而言,其承担的风险却在不断地加大。文山种植农户张先生告诉记者:“三七价格市场风险很大,2012年行情还是挺好的,但自去年来行情慢慢就差了。今年以来我已经亏了几十万元。”

  眼下,三七种植户要面对的现实是,三七供给量已经明显大于需求,并且可以预计的是2015年供需失衡的局面还有扩大趋势。这对于那些历经三年辛勤劳作的种植农户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对于他们来说,提前做准备来应对可能的价格下跌,成为当务之急。

  有业内人士建议,可以将规模小、分散的三七种植农户整合起来,利用线上电子商务平台提前锁定三七价格,缩短中间环节、进行产地直销,“抱团取暖”增强抗风险能力。

  据悉,有卖方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提前锁定三七价格,提高农户在价格大幅波动中抵御风险的能力,谨防“七贱伤农”。

  而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及农户选择参与的是渤海商品交易所销售的三七。盘面数据显示,三七自2014年6月24日在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以来,价格呈现震荡下跌态势,截至8月27日,价格累计下跌58.25%。

  据了解,目前参与三七电子盘交易的种植农户并不多,基本以贸易商为主。上述价格跌势明显反映市场对三七价格看空氛围较浓。

  部分市场人士担心,三七电子盘价格不断下行,可能会拉低现货市场价格,对种植农户造成打击。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文山三七挂牌交易不仅有利于借助营销网络迅速向全国及世界推广,提升其品牌价值,也有利于稳定三七市场价格,通过透明的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农户理性种植,减少风险损失。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