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沪港通”准备就绪 投资者需要调适心态

2014年09月28日 17:0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上海证券交易所26日正式发布《沪港通试点办法》,标志着“沪港通”规则体系已经完备。

   渐行渐近的“沪港通”准备好了,投资者心态调适好了吗?

   制度:规则体系完备

   《上海证券交易所沪港通试点办法》26日正式发布,《港股通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管理指引》等配套规则同时亮相。

   从4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宣布“沪港通”业务试点获批,到6月13日《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若干规定》,对“沪港通”业务的重大制度性问题作出统领性规定,再到上交所、香港联交所、中国结算、香港结算分别制定交易、结算规则,为具体业务开展提供规则依据。短短数月间,“沪港通”规则体系已经完备。

   与4月29日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最终亮相的《沪港通试点办法》遵循了“宽严相济”的调整原则。其中,沪股通投资者被允许在香港市场有条件地开展类似内地的融资融券业务。对于港股通融资融券相关事宜,则用“另行规定”的字样预留了空间。

   在征求意见稿中未被允许的沪股通配股,在《试点办法》中获得了原则支持,并安排为由香港结算作为名义持有人参与认购。在部分环节“放宽”的同时,另一些环节则体现“收紧”倾向。《试点办法》对前期受到市场关注的恶意占用额度问题作出积极响应,新增条款明确“不得通过大额买入申报等方式恶意占用额度,影响额度控制”。为防止风险的跨境传递,《试点办法》完善了关于交易异常情况处理的有关规定,沪港交易所经协商建立的自律监管协作机制,也在《试点办法》中有所体现。

   此外,《试点办法》还对提供沪股通投资者信息提出要求,明确上交所可以根据监管需要,要求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提供交易申报涉及的投资者信息。

   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滕泰对此评价说,这一规定为沪股通中上交所及时获取申报背后的投资者信息,以及实施“看穿式监管”保留了空间。从长远来看,这不仅符合A股本地原则,也有助于提升的监管有效性。

   技术:测试达到预期

   恰在上交所发布《沪港通试点办法》的同一天,香港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目前“沪港通”技术系统准备就绪,国庆节后仍将进行沪港联网实盘模拟测试,并进行投资者开通交易权限、市场风险揭示等启动准备工作。

   事实上,作为中国内地股市大规模跨境交易的探路之举,“沪港通”技术准备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制度设计。

   从今年6月起,上交所组织证券公司开展了多层次测试验证,针对港股通各项业务功能的全天候测试及两轮全网测试。截至9月25日,共有约90家证券公司参与了全市场演练测试,约占市场份额的98%以上。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透露,测试结果表明,上交所港股通技术系统及市场参与各方的技术系统基本就绪,未发现影响“沪港通”业务开通及持续运营的技术问题。大部分证券公司在业务、技术、结算和投资者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基本达到港股通上线条件。部分证券公司经过整改后,也将满足港股通上线要求。

   投资者:需要调适心态

   规则齐备、技术就绪,并不意味着“沪港通”就此一帆风顺。对于有意参与港股通的内地投资者而言,必要的资金准备和心态调适同样十分重要。

   根据香港证监会的要求,试点初期参与港股通的境内投资者仅限于机构投资者,以及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余额合计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26日发布的《港股通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管理指引》也对此予以明确。

   这一“门槛”将绝大多数内地个人投资者挡在了“门外”,甚至一度引发对于公平的质疑。

   多位市场人士表示,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考虑,“沪港通”试点初期针对投资者资质提出一定的要求有其合理性。内地市场的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业务也采取了相似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林义相表示,沪港两地市场存在诸多差异,许多内地市场的投资逻辑在香港市场可能并不适用。他提醒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时需关注多方面的风险。

   首先是企业经营情况与投资风险。林义相表示,境内个人投资者对香港上市公司的了解和理解存在着天然的劣势,内地“炒差”的逻辑在香港市场通常不适用。其次,与A股相比,港股通标的股票成交金额、换手率均偏低,12%的个股日均换手率不到0.1%。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需特别关注其成交量、换手率等流动性指标,如果大量买进不活跃的股票,可能面临长期无人接盘的窘境。此外,香港股市无单日涨跌幅限制的交易制度设计,以及成熟的做空机制,都可能令缺乏相关实践经验的内地投资者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从长期来看,“沪港通”有助于推动中国内地股市交易机制和市场文化与国际接轨。就短期而言,参与港股通的内地投资者仍需经历一个调适心态、调整投资习惯的艰难过程。(记者潘清)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