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业绩骄人不足喜 实体经济脱困才是真

2014年11月03日 08:42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证券时报记者 靳书阳

  美国金融数据机构FactSet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20大最赚钱公司中,中国工商银行高居榜首,四大行2013年度净利均进入全球前八名。

  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因为它表明以四大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不仅在中国各行业一枝独秀,即使放眼全球,亦可傲视群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银行业的暴利,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国的实体经济着实不咋地。

  从本质上来说,金融业是一种中介行业,它的一大任务是服务实体经济。然而,本应是实体经济“服务生”的银行业盈利能力之强,已现喧宾夺主的态势。

  A股三季度报告全部出炉之后,统计数据显示,五大国有银行是A股赚钱的主力军,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前三季度净赚7458.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26%。这五家银行的净利润总额,占所有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逾四成。如果加上大大小小的股份制银行前三季度获得的净利润,A股银行业净利润总额占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比例,用“半壁江山”来形容也不为过。

  就目前的中国银行业而言,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利差。这个利差水平,央行规定的数值范围在3%~3.5%之间,但实际上,这个利差水平只有地方政府、央企及大型国企才能享受,很多民营企业承受的存贷利差水平,甚至接近6%~7%。

  利差过高,导致银行在一存一贷之间完成了社会财富转移。本来,实体经济才应该是创造社会利润的主体,但国内银行业的高利差,却让银行吸纳了实体经济的“剩余价值”。

  资料还显示,银行的同业资产过去四年增长250%。同业资产的膨胀,导致不必要的资金“通道”、“过桥”环节大大增加,在帮助银行实现创收的同时,也间接推高了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财务负担。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年中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曾表示,要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而作为起到实体经济“血液”作用的资金,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在当前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银行业是否可以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多想点办法,与实体经济共渡难关呢?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