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大因素推动股市持续走强

2014年12月01日 10:34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近期股市牛气冲天,上证指数从7月份2050点的低位一路上涨到2682点,涨幅超过30%,不仅突破了2013年初的2444点高位,同时也突破了3478点以来的下降趋势线,牛市已成定论。而投资者入市意愿高涨得惊人,最近一周(11月17日至21日),沪深两市新增股票账户数23.4万户,不仅连续第六周突破20万户,而且创出2012年4月以来的新高;基金投资也不示弱,截至10月底,基金账户年内新增483万户,超过去年全年新增数。

  笔者认为,三大因素促成股市迎来阶段性牛市。

  首先就是无风险收益率趋势性下降。2011年以来,为消化“4万亿”的负面影响,央行开始有计划地收紧货币供应,恢复信贷规模控制。特别是过度膨胀的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成了银行贷款“禁入”的领域。但是,2009年以来,房价长期看涨,开发商对高成本融资的承受能力强。而在预算软约束的体制下,政府提供隐性担保,为政府项目融资的政府各类平台公司对利率并不敏感。于是,尽管信贷增速从2009~2010年22%下降到近年来的15%,但打着利率市场化合法旗帜的“影子银行”大行其道,资金绕道流向了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这直接导致2013年的社会融资规模比2008年翻了1.5倍,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的比重从2008年的70%下降到2013年的50%。由于影子银行“刚性兑付”长期不破,影子银行高利率成了无风险利率,资金开始抛弃股市,股市数年长熊也就不奇怪了。

  今年43号文的发布,意味着政府对于平台的担保功能、融资功能要被全部剥离,而新《预算法》不仅将全面约束地方政府债务,而且要破除地方政府“软约束”。在国家锐意改革之勇气和决心的冲击下,市场认为这次要“动真格了”。于是,资金开始规避融资平台,“刚性兑付”也开始打破。今年4月份以来,信托产品违约事件逐渐增多。而房地产持续下行,房地产信托产品募集资金越来越困难,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开始趋于下降,“宝类”产品收益率回落到4%以内。当无风险收益率下降后,风险偏好回升,这是资金回流股市的充分条件。

  其次是改革红利驱动股市走强。今年是1991年以来经济增速最低的一年,但却是股市近5年表现最好的一年,根源就在于新一届管理层执政以来,在推进改革方面勇气和决心可嘉。长期以来,沪深大盘被钢铁、煤炭、机械、银行等代表旧模式的行业占据。由于体制性原因,多年来,对旧模式刺激多、革新少,先是银行贷款明着救助,后是影子银行暗中接济,特别是2008年以来,旧模式非但没有减杠杆,反而借扩大内需逆市加杠杆。出于稳增长、保就业、促稳定的考虑,旧模式去产能、去杠杆等方面的改革愿望屡屡落空,造成股市一熊就是几年。同样是危机后的刺激,美股和亚太股市屡创新高,但我国股市一蹶不振,改革不到位是根本。而股指长期处于低位,股市的功能退化,代表新模式的互联网只能远走海外融资。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从过去20%以上的增速下滑到12%,大周期下行开始。这是一个积极信号,意味着旧模式的源头开始去杠杆,从而引致传统制造业开始去杠杆,生产者物价指数(PPI)连续33个月负增长。同时,劳动力、资金要素等红利衰减,从另一端倒逼旧模式不得不主动去杠杆。

  对资本市场预期来说,旧模式出清与新一届领导层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在锐意改革上表现出的勇气和决心是分不开的。今年以来,户籍改革、土地流转改革、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民间金融等)、财税体制改革(预算改革、紧缩地方债务)和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等开始破冰或提速,极大地鼓舞了市场信心,抬升了风险偏好。更重要的是,以反腐、法治中国、简政放权为标志的政治体制改革破冰,为经济体制改革保驾护航,近年来望眼欲穿的改革红利第一次离我们如此之近,这是促成股市走牛的必要条件。

  第三,促成股市阶段性转牛的资金面开始好转。今年以来,央行在公开市场一直净投放,在4月份以后通过创新工具提供了约2万亿流动性,相当于4次降准释放的货币规模,中短期资金市场较为宽松;沪港通启航,不仅将为沪市提供3000亿人民币的额度,而且将打破A股相对封闭的状态,与国际估值体系接轨的同时,为导入海外资金奠定基础;房地产大周期下行,意味着楼市目前7倍于股票市值的这个“庞然大物”开始去杠杆,规模化的资金开始流出楼市,从而一改股市过去仅靠存量资金小打小闹的局面。

  非对称降息显示央行增加存款类资金,降低银行理财和表外资金,从而降低融资成本的决心,小微、房贷、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贷款等以基准利率为标尺的贷款利率将下行,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因此,出于降低融资成本,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资金的考虑,央行在银行间资金市场净投放的角色短期内不会改变,无风险利率稳中有降的局面不会改变。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旨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场“全面深化的改革”一旦开弓就没有回头箭。目前,政治体制领域反腐、司法独立、简政放权逐步走向深入,制约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上层建筑开始被扫除;经济体制改革破旧立新,以坚决不放水的姿态,倒逼旧模式去杠杆、去产能,同时极力扶持新模式发展(民营银行、混合所有制、IPO注册制等),改革红利继续释放。相比2008年以来的暮气沉沉,改革任何一点进步,不仅将回补过去改革滞后带给大盘的拖累,也将激励资本市场对于未来的期望。而在资金面上,市场的情绪已经被激发,增量资金将会被不断注入。更为重要的是,“三期叠加”,而改革也需要平稳的经济金融环境。近期宏观数据(工业增加值、PMI、M2等)显示,终端需求疲弱,经济下行压力大,通缩趋势逐渐明朗,需要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下,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平稳的资金面。

  (作者单位: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