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号文件解读:挖掘新潜力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

2015年02月02日 15:3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新华网北京2月2日电(记者王文迪 陈刚 郭雅茹)连续12年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此次将“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放在了五大部分的第一部分,其中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则是转方式的重中之重。专家表示,2014年,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和农民收入“十一连快”的成绩,不可不说形势喜人,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走了相当长时间的农业发展“高消耗”“高污染”之路已经行不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农业‘高消耗’”和‘高污染’形势很严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云华认为,随着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等化学合成物质和农业机械、水利灌溉设施作用于农业,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然而,不合理、过度使用这些外部资源投入带来了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同时伴随着高污染。“农业高消耗和高污染浪费了资源,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张云华说。

  如中央一号文件所述,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如何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2015年,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形势很复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粮食产量虽然很高但局部相对过剩,主产区仓容严重不足,同时价格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竞争力较弱,如果按照过去提升粮价、提高产量的做法,不能长远地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

  对于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李国祥表示,“强调省长负责制是划分中央和地方对粮食生产的责任,尤其是主销区要负起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生产能力要基本稳定。”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背后,其实隐含着将来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由中央承担。由于农业富民不富政的特点,尽管此前已经有粮食省长负责制,但地方政府始终与中央在讨价还价,而此次再次强调粮食省长负责制,则进一步明确在粮食安全的责任承担上中央与地方责任的划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说,划清责任的同时要把责任具体化,同时采取手段进行监测评估。

  必须看到的一个事实是,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取得了“十一连增”的成绩,但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口量连年增长,那么如何把握好主要农产品的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

  受访专家对此的共识是,口粮绝对安全必须保障,谷物可以适度进口。“可以通过国内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资源配置的优化。”杜志雄说,完全自给的结构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对生态是有破坏的。

  在农产品进口方面,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矛盾是,现行农产品支持保护体系包括政策性收储价格的刚性上升等,导致了国内外差价的扩大和进口压力的增加。如何逐步解决这种调控难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把握农产品进口节奏则是下一步政策制定时必须面临的现实。

  为保护农民利益,在不违背WTO规则的前提下,李国祥表示,可以考虑采取“绿箱”补贴政策,探索新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补贴方式,比如用保险方式来赔付,“探索办法取代临时收储价格,这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李国祥说,要学会用市场规则保护农民利益,维护中国农业的竞争力。

  “粮食安全的高压力和部分主要农产品的高进口将会长期存在。”张云华认为,必须确立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应战略,统筹国内外资源与市场。“有进有出,主动、充分、有效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资源。”他建议,农业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合理适度进口短缺农产品,保证国内市场供应,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与盈利。实施积极主动的农业“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