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风继续吹 改革为股市持续注入活力

2015年03月06日 13:36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全国两会作为年度最重要的会议,人们总有诸多期待。作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当然更加关注,视角也更独特。过去一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经济下行压力大,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创近24年新低,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特征明显。2015年既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我们试图通过几个关键词为大家梳理“两会”热点,以期提供更清晰的投资思路。

  增长目标下调合乎预期

  一年前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GDP增长预期在7.5%左右。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GDP增速为7.4%,创自1990年以来新低。在此前召开的地方两会上,除西藏设定的增长目标与去年持平外,29个省份均明确下调了GDP增长目标。上海则干脆取消了GDP目标,只提出了“经济平稳增长”。各省份大多将GDP增长目标设为一个区间值,而非绝对数字。

  我们认为,2015年GDP增长目标定在7%左右在市场预期之中。这符合中国经济增长中枢下移的趋势,这个过程并没有结束,也符合习总书记对当前经济处于“三期叠加下的新常态”这一判断。2015年有望在较2014年较低的增长平台上,实现经济真实的短期企稳。

  政策较去年更为宽松

  随着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增速创五年新低、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持续负增长,市场普遍担心中国经济会陷入通缩。虽然官方表示目前我国还没有进入通缩,但是通缩风险不断加大已成为业内共识,未来宽松政策有望继续加码。

  根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CPI和M2增长目标将分别下调至3%及12%左右,分别低于去年0.5和1个百分点。由于资本外流及实际利率增加以及用以支持社会性支出的财政赤字加大,需要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抵消上述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可以预测中国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较去年更为宽松。因此可以预计,我国将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政策放松也需要财政政策的配合,我们预计,两会后财政政策将较当前偏紧的状态有所放松。

  改革是当今最大红利

  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2015年则是“关键之年”,新一届政府首届任期即将过半,中期考核对这届政府相当重要。如今几乎没有哪个词比“改革”受到的关注更高。改革不仅被视为当今中国最大的红利,也寄托了民众对我国未来的期许。

  简政放权仍然是李总理力推改革的重点。今年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在政府权力负面清单方面,李总理强调“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联系到此前舆论多指责政府不作为,估计地方政府或者一些部门在取消一些审批的同时,在监管方面会有更多作为。

  反腐从表层和机制上都影响到短期经济增长。反腐没有结束,但已经取得极大成效,时不我待,改革和发展成为更加重要的工作。预计价格改革、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环境保护等等都将有所动作,这也是投资者应关注的制度红利之所在。

  市场机会在“一改三带”

  为了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打破国有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权地位,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因此对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是中国政府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项核心内容。今年作为改革的关键之年,国企改革势必将从顶层设计进入实际操作层面。

  在当前全球经济疲弱,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骤增的大背景及经济新常态下,“三带”(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绝不仅是简单地解决区域协同发展问题,还被赋予诸如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引进外资转型升级,推动优质资本走出去,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等更加重要的使命和更加丰富的内涵。“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均有空间上的交叠,这三大战略的联动实施,有望盘活中国全境与周边,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协同发展的“一盘棋”,具有显著的政治意义和经济利益。因此,这将成为投资者长期关注的焦点。

  此外,军工、环保等“两会”热点领域也将再次受到追捧。

  (作者单位:中信建投证券)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