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在美上市中概股掀“返乡潮” 借壳登陆A股之路喜忧参半

2015年05月25日 09:06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央广网北京5月25日消息(记者张棉棉)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4年,中国互联网公司掀起赴美上市潮,全年有阿里、京东、猎豹等12家企业在纳斯达克或纽交所IPO。而2015年则是回归之年,一场海归潮来势凶猛,已经或将要踏上回归之旅的中国概念股公司超过10家。

  这些“准海归”们都有一个共同境遇:在美国混得不好,估值偏低。当初不远万里赴美上市,结果却难以被美国投资人理解,市值徘徊于3亿到5亿美元一线。而再看看那些自己根本看不上眼的同行业较小的公司,却在A股炙手可热,市值动辄数百亿元人民币。

  准海归们希望回A股老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A股市场是想回就能回的吗?从纷纷海外镀金到回归国内市场,又带来了哪些启示?

  “中国概念股”这个称号近年来在国内外颇为流行,简单说,它就是外资因为看好中国经济成长而对所有在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起的称呼。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第一个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广告传媒概念股——分众传媒。

  2005年7月,它以1.72亿美元上市,然而股市的风云变化总是难以预料。在遭遇了种种做空打压以后,2013年5月,分众传媒完成私有化并退市。现在,它终于要回来了。

  消息称,停牌5个多月的宏达新材,或将迎来新股东分众传媒。两年前,分众传媒从美国退市市值不到165亿元人民币,而这次借壳登陆A股,估值有望突破500亿元,增值2倍。

  申银万国首席市场分析师桂浩明:分众传媒已经在美国退市,他现在也有意通过各种形式在A股上市。

  事实上,分众传媒回归A股只是中概股回乡大军中的一个,继分众传媒之后,完美世界、世纪佳缘、学大教育等多家中概股也计划回归A股,在香港上市的天鸽互动等也有回归A股的传闻。

  从上世纪末的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赴美上市,再到去年阿里巴巴和京东敲响美国上市钟声,放眼望去,似乎人们还沉浸在羡慕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的风光无限中,可事实上,中概股却开始掉头回归国内,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仔细想想,从今天老百姓已经尝到的A股牛市的甜头,我们基本能够猜出中国企业做出“回乡”选择的原因了。

  开源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杨海:最重要的是,国内资本市场近一年来表现特别好,而且不到一年,指数涨了一倍以上,就是市场氛围好、发行价格高,能够融来更多的钱,这对企业来说,是最有利的。

  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国内的行业中都是拥有“龙头老大”地位的高富帅,在美国上市的身价却只有在中国上市的他们的所谓“小弟”的零头,心理上的不平衡,也让很多公司动起了美国退市再A股上市的念头。

  桂浩明以搜房网和三六五网为例,在美国上市的房产信息网站龙头搜房网市值只有30.85亿美元,约191亿人民币,动态市盈率13.47倍。而在国内上市的三六五网市盈率为186.76倍,市值为177亿元:

  桂浩明:这些公司本身在美国市场中的价格,在这些公司的大股东看来,未必能够得到真正的体现,并且他们期望再度融资也发挥的不充分,所以它在美国并没有得到融资、资产重组等优势。

  不过,既然已经走出国门,再想回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海外镀过金的“中概股”回归之后,股民认可吗?要想真正融到资金还要经过哪些坎?

  退市、拆解VIE架构、调整组织架构,以及静候上市排队……漫漫长路中,为了能在A股尽快上市,多数在海外退市的中概股都选择了借壳的方法。那么,股民是否买账呢?吴女士刚刚入市不久,但在这一波牛市下,也算是积累了一些经验,对她而言,选择股票时往往看重的是发展前景,中国概念股的回归让她又有了新的投资方向。

  吴女士:肯定是好事,这些概念股基本上都是高科技互联网企业,现在国家本身就提互联网+这个概念,这些高科技企业回归肯定是顺应了这个潮流,我觉得肯定会有巨大利好。

  吴女士的自信并非臆断,而是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此前,暴风科技回归A股上市,连续34个涨停的纪录让人瞠目结舌。但是,也有不同声音,曾在国外工作多年,熟悉国外资本市场的山东淄博股民刘先生就表示,中国概念股在国外表现差强人意,回归即便短期大涨,但面对愈来愈成熟的国内市场,单靠概念能够支撑多久?

  刘先生:很多中国概念股上市时都炒的很热,没几天就破发了,而且还传出什么财务造假数据造假丑闻,国外市场看的就是业绩,破发说明业绩不行,在国外破发,在回国内,是不是看这一轮大牛市回来圈钱了?

  申银万国首席市场分析师桂浩明分析,对中国企业来说,如果一味只想着A股市场的高估值,那么,或许“回家”并不能为企业寻到最好的发展机遇,这意味着回到A股也不一定会让企业完全满意,重要的是,要在自身的业绩上下功夫,让股民得到更好的回报,才能最终助力企业重新起飞:

  桂浩明:如果不能为投资者创造利润,创造收益的话,即便它高股价还是会原形毕露,我们觉得他们A股的回归,更多的还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嵌入,以及找寻一个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扬长避短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这我觉得是应该的。

【编辑:史聪聪】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