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A股持续震荡调整 私募基金借机“大捡”便宜筹码

2015年06月26日 15: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6日讯 (记者 康博)昨日,A股在连续两天收出大阳线之后再次上演了暴跌行情,让众多散户投资者都感叹现在的市场赚钱太难。而和散户的无奈相比,拥有丰富经验的私募基金却又到了从容捡便宜筹码的时候。

  不少基金经理就表示,最近的大跌提供了难得的入场良机,让其现在可以缓慢建仓之前看好却觉得估值过高的公司,而漫长的中期调整则提供了充足的吸筹时间。

  私募基金缓慢建仓成长股

  上周,A股市场走出了大幅回调走势,沪指大跌13.32%并创出七年来最大单周跌幅,创业板与中小板更是下跌超过14%。进入到本周后,沪深指数虽在周二周三连续两天收出阳线,但强烈震荡的态势依然不减,昨日午后再次上演跳水行情。截至收盘,上证指数下跌3.46%,创业板更是暴跌5.23%。

  中国经济网记者在某股票论坛里看到,不少投资者都感到近期赚钱不易,并大呼当下这种无规律波动让人抓不着头绪。有购买不同风格基金的基民还向媒体表示,今年以来不管主板和创业板如何,至少手里总有基金在涨。而现在基本上各类基金的收益都在下跌,这是本轮牛市从来没出现过的现象。

  就在不少投资者都疑惑牛市还能否延续之时,身经百战的私募基金却在暗暗吸筹。“这几天我天天都在催信托渠道,目前越早成立产品越好,时间不等人,这波中期调整将为我们提供非常好的建仓时机,产品一旦成立,我将把仓位加到三成以上,现在我看好的个股好多都跌到了安全边际,如果我们能够捡到便宜货,下半年的业绩比拼我们就有了较好基础。”一位深圳的私募基金创始人这样对媒体表示。

  而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想抓住这波调整机遇的私募基金不在少数。一位北京的私募基金经理就表示,经过上半年的普涨之后,A股市场整体估值确实不便宜,调整是预期中的事情,只不过什么时候到来、调整幅度有多大多不清楚。在本轮调整之前,这位私募人士虽然意向客户已经不少,但即便是看好的个股,他也不敢随便建仓。近期A股市场的大跌,让其直呼机会终于来临,眼下,其正逢低分批买入看好的股票。

  对于未来私募主投的方向,也许从一些大佬近期的调研行业上可见端倪。6月22日晚,《机构调研动向日报》中披露了中欧基金调研了博林特(002689),机构主要就智能磨削机器人下游行业的需求状况、公司的定增项目目前进展情况以及公司的业绩等进行了询问。同时还有鼎诺投资、创界投资、彤源投资、海通证券调研大洋电机、洋河股份获瑞士信贷、霸菱资产等4家外资机构青睐等。

  另外,王亚伟的千合资本和但斌的东方港湾继6月3日联袂调研了丽珠集团后,于23日再度携手调研科陆电子,在调研过程中科陆电子主要就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思路、核心竞争力以及海外市场的拓展做了详细介绍。

  而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有专家认为,未来各经济业态将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大佬断言市场调整未结束

  整体上看,虽然私募遇到了建仓良机,但并没有全面进场。如前述私募人士就表示,其目前已经把仓位加到了三成,后面如果大跌就继续加仓,言外之意就是对持续反弹并没抱太大期望。

  去年冠军创势翔投资认为,上周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打新冻结资金和监管查杠杆配资导致的短期流动性收紧,特别是后者直接打击市场信心,导致场内获利盘套现和场外资金观望。此外,杠杆资金在下跌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平仓也直接放大了跌幅。大幅杀跌有助于快速释放市场风险,从本周二下午反弹300点来看,场外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在入场,但是成交量放得并不大,仍然需要进一步关注打新资金及场外资金回归抄底的意愿及强度,以此为依据判断调整是否已到位。

  5月份的单月业绩冠军、深圳大帅资产董事长彭树祥认为,目前成交量相比之前的2万亿元缩水不少,说明主力资金还在观望。鼎锋投资也表示,本次调整幅度有可能超过20%以上,时间可能持续3-6个月。和聚投资合伙人于军认为,从时间上看,也不会很快反弹,因为在上周的急跌深跌下,打新资金和融资盘不会贸然抢反弹,资金再入市会比较谨慎。

  从牛市逻辑看,不少机构均表示,急跌并不改变市场牛市逻辑。瀚信资产董事长蒋国云判断,市场不希望一两年就完成整个牛市的上涨,那样对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没有什么好处。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转型,大家希望看到慢牛,只有长达七、八年,甚至是十年的慢牛,才能成就中国经济的战略转型。

【编辑:刘旭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