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部委联手“治市”提速国企改革 鼓励兼并重组

2015年09月01日 07:2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8月31日晚间,证监会、财政部、国资委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现金分红及回购股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大力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回购股份。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更加市场化的手段将有望改善A股市场环境,提振投资者信心,同时也将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

  《通知》明确,在并购重组监管中将进一步简政放权,扩大并购重组取消行政审批的范围,简化审批程序,通过批量安排上重组委会议,进一步优化市场化定价机制、提供灵活定价空间,鼓励支付工具和融资方式创新,在现金支付、股份支付、资产置换等方式外,推出定向可转债作为并购支付工具。

  数据显示,2014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达14500亿元,其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交易金额占比33.3%,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整体交易金额占比48.2%、在重大重组交易中金额占比48.1%。今年并购重组活动更加频繁,1至7月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12685亿元,为去年全年的87.5%,其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交易金额占比为19.7%,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整体交易金额占比37.7%、在重大重组交易中金额占比高达62.1%,表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额交易整合在加速。

  《通知》还明确,上市公司具备现金分红条件的,应当采用现金方式进行利润分配。鼓励具备分红条件的公司实施中期分红,增加分红频率,使投资者获得更及时的回报。当股票价格低于每股净资产,或者市盈率、市净率任一指标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达到预设幅度时,鼓励上市公司主动回购股份。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周一收盘,两市破净股有21只,包括鞍钢股份、南山铝业、宝钢股份等。银行板块则成为唯一整体破净板块,板块市净率为0.92倍。

“提高A股市场的内在回报来提高市场的投资价值,进而提振投资者的信心。”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无论是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现金分红还是回购股份,都是提高投资者回报的具体实现模式,是真正的“救市”而非“托市”,这才是中国证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将对市场的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在一些专家看来,《通知》更多的是综合性治理股市的方案,旨在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改善市场环境,提振信心。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通知》的出台,表明救市之后,重回改革主线。在他看来,前期监管部门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这一方式将暂告一段落。“救市关键还是要回到实体经济。”董登新认为,证券市场的稳定,最根本还依赖于实体经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要扭转实体经济的颓势,只有通过兼并重组来淘汰落后产能和实现产业升级,而资本市场恰恰是最好的平台。对于鼓励现金分红和回购股份,他认为,过去A股市场上市公司只注重圈钱,不注重股东回报,投资者热衷于博弈差价沦为赌徒,鼓励现金分红有利于形成市场理性投资,消除过度投机,回购股份则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提升投资者信心。

值得关注的是,《通知》对正在进行的国企改革方面也释放出积极信号。文件指出,将鼓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加强资源整合,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条件的国有股东及其控股上市公司要通过注资等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内部业务整合,提升企业整体价值。推动银行以并购贷款、综合授信等方式支持并购重组,并通过多种方式为跨国并购提供金融支持。

“这就意味着下一步国企改革将把兼并重组和资本市场相结合,目前来看,很多国有企业的优势资产并没有装进上市公司里,按照文件的方向,下一步国企改革的兼并重组将加速,公司本身的产业布局将进一步优化,用国有股东注资、内部整合等方式来拉动上市公司的整体价值。同时可以预期的是,大量优势资产将有望通过多种形式逐步注入上市公司中,新一轮重塑上市公司价值将开启,这也是国资改革的重要一步,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长远而言,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一位国资专家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一位央企负责人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重组回购,将有利于资产证券化的价值实现,同时保护投资者收益,对资本市场稳定和合理流动性意义很大,从2014年来看国企重组步伐还是比较缓慢,下一步可以预期的是国企兼并重组将会加快。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