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后市看涨 公私募着手抢反弹

2015年10月29日 09:1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进入四季度以来,市场震荡向上。截至10月28日,上证综指累计上涨10.56%,深证成指上涨15.08%,创业板指则上涨了19.33%。但向上趋势难掩其间的震荡,10月21日,沪深两市双双大幅下挫,沪指下跌3.06%,创业板指大跌6.63%,869只个股跌停;10月28日,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等亦有不小幅度的下跌。

  多家公私募认为,进入四季度,市场整体向好的趋势较前期更为明显,但市场仍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存量资金博弈阶段,震荡之间有风险亦有机会。对公募基金来说,由于受全年排名等因素影响,会成为四季度市场的积极参与者,而私募排名压力较小,可能在四季度相对谨慎。而对于震荡中出现的机会,公私募都强调用多策略加以把握。

  积极把握反弹良机

  相较于7、8月间的市场低落情绪,目前基金对于市场震荡向上的预期更为强烈。部分基金经理认为,对市场整体持谨慎偏乐观的态度,近期市场会有所震荡,但整体向上的趋势明显。而凯石投资、星石投资等私募机构也认为,整体市场开始向上运行,后续反弹仍会延续。

  在这样的市场预期下,公私募都在近期着手“抢反弹”。数据显示,上周,偏股基金平均仓位自国庆节前的79.16%上升至81.77%,537只偏股基金中,有148只仓位基本保持不变,有282只选择加仓,有107只选择减仓。其中中银、中海、财通、招商、申万菱信等公募机构加仓幅度明显。公募基金人士表示,进入四季度,市场大概率上不会重演此前的急跌行情,市场整体趋稳并逐步向上,并出现阶段性的反弹机会。在这样的判断基础上,又由于基金全年排名的压力,公募基金目前的仓位普遍较高,一方面抢占反弹机会,另一方面提前布局,等待市场整体趋好。

  中投在线报告显示,一些私募机构也对市场持乐观态度,认为A股会在震荡中持续反弹,资金有再次回补仓位的动力。不过也有一些私募态度谨慎,近期有获利减仓的动作,调仓换股也较为普遍,随着市场波动,私募仓位变动也较大。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对于近期的反弹,公私募两类机构在“掘金之术”上也有一定差异。公募基金在四季度重回长线和价值投资的趋势明显,对于阶段性的反弹更多做顺势操作。“事实上,在三季度,基金产品的调仓换股就进行得相对充分,进入四季度市场有所反弹,前期所建立的仓位以顺势而为为主,基金产品重仓主题和个股已经较为明确,四季度大换血不可取。对于反弹超预期的个股,则借势阶段性获利离开,整体的投资布局不会打乱。”有公募基金经理表示。而私募在抢反弹上更为“随心所欲”,据悉,近期活跃的多数私募机构以短线抢反弹为主,由于本身仓位偏低,可进可退、快进快出成为反弹之际的私募策略。

  公私募差异化布局

  查阅上市公司公告等资料发现,进入10月以来,公募基金的调研虽没有此前的熙熙攘攘,但传媒、机械设备、医药、军工、房地产等多个行业仍进入公募调研名单。数据统计显示,9月初至10月上旬,合计225家私募参与调研了476家上市公司,泽熙投资、星石投资、重阳投资、朱雀投资等私募大佬也频频出动,在私募调研的名单中已经成就兔宝宝等近期涨幅可观的个股。

  同样,受投资节奏、仓位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四季度在基金机构眼中的风景各有不同。据悉,随着上市公司三季报的逐步披露,绩优个股仍是公私募共同关注的对象。但同样对绩优股,公私募之间的看点颇有意思,私募多看重绩优股在公布业绩附近的短期投资机会,而公募多将绩优个股与其全年业绩联系在一起,重点挖掘全年业绩超预期个股的长期投资价值。

  “四季度公私募的分化在往年都有,但是今年的情况更为特殊。首先是对于后市的判断虽然大方向趋同,但对一个季度内的机会、风险判断有所差异。市场此前经历过剧变,此后的走势也变数很多,但公募不得不参与其中,而私募则灵活处理,甚至作壁上观;其次,市场大跌后,机构的风格也在痛苦调整和迟疑动摇中徘徊,很多私募还在梳理自己的思路,所以整体参与度有所下降。”上海一家私募机构人士认为。

【编辑:姜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