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证金公司今起“降息”活跃股市 幅度超30%

2016年03月21日 07:23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已经在春天“复苏”的股市或将继续这一态势。3月18日晚间,中国证券金融公司(下称“证金公司”)宣布自3月21日起全面恢复转融资业务五个期限品种,并下调各期限转融资费率30%以上。

    证金公司称,自3月21日起恢复转融资业务182天、91天、28天、14天、7天五个期限品种,并下调各期限转融资年利率,具体为:182天期3.0%、91天期3.2%、28天期3.3%、14天期和7天期3.4%。

    分析认为,证金公司此次全面恢复5种期限产品,转融资业务再次全面启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资金供给,活跃股市交易和人气。

    今年首次“降息”,幅度超30%

    证金公司今年首次“降息”,那么,相比此前的费率水平“降息”幅度是多少呢?

    昨日,根据券商两融人士提供的数据显示,证金公司此前通过转融资借给券商两融的资金费率水平基本维持在半年期4.8%,其他品种据此递增。也就是说,仅仅以半年期品种为例,此次证金公司转融资费率下调水平至少高达37.50%。

    2015年1月19日,证金公司将182天转融资业务的年利率从5.8%上调至6.3%,当天沪指大跌7.7%。

    高昂的融资利率以及市场急跌后,投资者对参与融资融券更加谨慎,证金公司转融资余额出现断崖式下跌。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转融资余额一直在1000亿元上下波动,此后出现暴跌,截至2016年3月17日,转融资余额仅剩下116亿元。

    2015年12月28日,证金公司终于“降息”。将182天转融资的费率从6.3%下调至4.8%。

    分析称有利于稳定市场情绪

    国信证券认为,此次下调费率表明监管层认定当前市场杠杆水平已处于合理甚至偏低区间。证金公司此举有利于稳定市场情绪及信心。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也表示,证金公司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活跃当前的股市交易和恢复投资者信心。

    不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昨日表示,转融资业务只能用于平准基金,当股指剧烈波动时,用于熨平股指波动,否则,这项业务就会成为隐患。

    “如果想以杠杆资金带动场外资金入市,那么,这就是饮鸩止渴。”刘姝威说。

    也有券商人士认为,证金公司此举实质作用有限。目前券商把此前通过转融资从证金公司借来的钱基本还回去,资金比较充裕,投资者融资需求尚未被激活,券商无需从证金公司借钱。

    ■ 影响

    券商说:周一A股有望冲高

    对于证金公司的这一举措,市场普遍预期证金公司在鼓励投资者“加杠杆”了。

    昨日,来自券商研究人士和两融人士的看法基本一致,转融资费率的下调,除了可以降低券商在证金公司处的融资成本外,还有一个更大的象征意味是股民融资利率的调整,接下来客户会要求券商也下调融资的利率成本。此外,表面上是鼓励券商到证金公司借钱做“两融”,但最终的结果是证金公司借钱给券商通过场内“两融”放杠杆投资股票,无形中对市场有“诱多”效果。

    业内人士分析,在没有新增资金入市的情况下,盘活存量资金只能靠强力药了。同时,券商股有望周一“王者归来”。而A股也将冲高,出现热点+普涨的行情。

    股民说:不会“借钱炒股”

    昨日,多位投资者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自己不会去借钱炒股,因为经历了上一轮暴跌,已经意识到借钱炒股的风险太大。去年不少身边借钱炒股的朋友因为股价暴跌导致被强制平仓,最终血本无归,教训实在是太惨痛了。

    “我虽然没有借钱炒过股,一直自有资金炒股,但是,依然会很慎重。”股民王先生对新京报记者说。目前,虽然注册制延期、战略新兴板被“删除”,上周股市迎来复苏行情,创业板创下周涨12.56%的佳绩,但是,仍然不好说牛市是否已经到来。

    刘姝威也建议,中小投资者一定要用自有资金购买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千万不能借钱炒股。(记者金彧)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