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基金发行“入冬”的思考

2016年05月25日 14:2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兴业全球基金 朱周良

  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段子,说一位银行渠道经理一个月赚了100万元。原因竟是基金实在太难卖,渠道经理要天天跑银行,结果把腿跑折了保险公司赔了100万元。

  类似的吐槽段子,也折射出当前基金发行所面临的“极度深寒”。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23日,今年以来成立的股票型基金共有26只,平均发行规模仅为3.88亿元,创下国内公募基金行业有史以来最惨纪录。即便是在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的2005年,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募集规模也有6.9亿元。

  基金发行遭遇史上最冷“寒冬”,与目前A股市场总体环境不无关联,毕竟今年股市波动剧烈,缺乏赚钱效应,成交也在持续萎缩。在追涨杀跌的固有思维下,基金不受待见也在情理之中。

  但换个角度来看,公募基金近年来遇到的发展困境,特别是首发规模不断创出新低,与行业自身或者说基金公司的发展思路也有一定关系。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跟风热点、一哄而上是国内基金行业的一个特点。不管是早些年的QDII,还是后来的短期理财基金,再到这两年的分级、打新基金以及今年一度被“窗口指导”的保本基金。在最高峰时期,这些热门基金贡献了行业绝大部分的新发规模。

  然而,从退潮后的结果来看,很多时候,这些卖得最火的基金带给持有人的却是最深的伤害,比如最早的QDII、最近的分级基金。刚刚过去的2015年,尽管A股大盘以及公募行业整体都有盈利,但不少基金公司给持有人交出的却是亏损的成绩单,这背后的一大“祸首”就是分级基金。

  另一方面,营销主导的基金经营文化,也在不经意间慢慢侵蚀着投资人对基金的热情和信心。正应了那句老话“好发难做,难发好做”,投资人在牛市狂热之际追过的那些“巨无霸”基金,往往留下的是不堪的回忆。根据WIND统计,截至5月23日,去年上半年成立的7只超百亿的基金(剔除一只打新基金),成立至今的平均亏损达到31%,亏损最多的一只跌幅超过50%。

  根据营销学的研究,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仅有四成是理性成分,其余高达六成是情绪因素。对应到基金的投资上也一样,很多投资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而只是凭一时的冲动。从这个角度来说,要让投资人充分认识到基金作为专业投资工具的优势,要引导更为理性的投资,基金公司和监管部门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