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天津贵金属交易所“现货挂牌”或引中国现货交易模式转型

2016年06月06日 20: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6月6日电 (记者 王恩博)6月6日,天津贵金属交易所(简称“津贵所”)正式上线现货挂牌模式。随着现货行业不断谋求转型顺应与发展,中国现货交易模式转型的“风口”或已到来。

  当前,中国现货交易市场结构性改革备受关注,商品市场需要更充分的流通性和更透明的价格,投资者则需要更具规范性和科学性的交易平台。

  但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多数现货交易场所仍维持分散式柜台或做市交易机制,即交易所会员单位与客户之间进行双边交易,交易所并不参与,而是直接根据境外机构数据提供买卖报价。这一模式下,价格不通过自身交易形成,与市场实际交易脱节,难以完全反应国内产业客户的实际交易情况。

  对于上述模式,监管方一直以来并不支持。过去两年间,江苏、广东、福建等多省监管部门均曾要求整改当地现货交易所的分散式柜台交易模式。今年3月,中国证监会官网刊文,直指该模式存在多种问题,并称相关交易场所名为现货交易场所,实则交易模式的重点却不在现货交收。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层此举系希望推动传统现货交易模式更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而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势之下,中国各大商品交易场所及市场参与者亦在思考如何在符合监管要求基础上,寻求业务模式的创新突围。

  5月30日,中信集团控股公司天津贵金属交易所宣布暂停原有系统客户开户业务。6月6日,津贵所正式上线现货挂牌模式。该模式是指挂牌方在交易所组织下,通过交易所现货交易交收系统,将符合交易所要求的产品交易信息和交收信息等予以发布,由符合资格的摘牌方按照交易所规则选择自主交易交收。

  津贵所副总裁刘宇向中新网记者透露,区别于传统分散式柜台交易,现货挂牌模式会员角色包含自营会员和经纪会员,前者参与交易但不接触客户,后者只开发客户不参与交易,从而有效隔离了投资者和会员单位之间的博弈风险,从模式源头保护了投资者利益。

  对上述两类会员,津贵所现货挂牌交易模式还提出了较高能力门槛和更高的合规性要求。刘宇介绍说,在自营会员方面,该所将优先发展具有一定现货交易规模且资金和风险管理能力雄厚的机构,如大型现货企业、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银行、产业基金等,提升整个市场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现货交收能力;在经纪会员方面,则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客户资源、能为客户提供综合型金融和信息服务的机构,如银行、证券等相关机构,实现会员结构优化升级。

  全新交易模式对投资者有何影响?津贵所方面称,该模式下,投资者准入选择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自然人投资者则主要面向风险承受能力、专业性强的高净值人群。投资者的资金规模、交易经验、市场知识、初始入金金额等均将作为准入的硬性标准。例如,除对其进行更细致严格的申请资质审核和投资风险教育外,交易所将明确要求新开户投资者资金资产须达到50万元人民币。

  满足市场需求、服务实体经济是现货交易的根本目标之一,如何更好地帮助实体企业升级转型,亦是商品现货行业亟需破解的难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坚持服务国民经济、服务实体经济,与当地产业有效结合,交易所的发展才更具生命力。

  分析人士指出,津贵所现货挂牌交易交收模式以非标准化产品的挂牌摘牌交易为核心,并逐步配套金融、仓储、物流等服务,有望多方面多层次满足实体企业需求。

  微观来看,新交易模式显著减少了供需间达成交易的中间环节,有效降低整个现货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成本和费用,更直接地促进实物现货交收;宏观来说,该模式以实际交收价格为基础,通过全市场统一公允价格直接反应市场实际需求,有望打破资源与市场需求相对割裂的现况,从而支持市场主体进行更科学合理的宏观资源配置。津贵所设想,未来将依托该系统每天交易情况,基于真实交易发布相应可供参考的公允性统一现货价格。

  毋庸讳言,近年来过快的发展使得中国现货行业出现一系列问题,若要保证该行业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持现货市场健康合规的秩序是首要任务。随着天津贵金属交易所现货交易模式转型逐渐展开,上述行业转型进程或将迈出重要一步。(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