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认准“中国时刻” 赶好大宗商品“资源牛”

2017年01月18日 15:16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在新加坡从事铁矿石期货交易的投资者李先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去年一年,几乎都要看着“内盘”做“外盘”。

  无独有偶,2016年,多个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再现“中国时刻”,即其价格在亚洲时段常常跟随中国内盘市场而动,在本土时段则出现另一种情形。例如,在2016年有色金属牛市中,LME多种金属价格在亚洲时段“跟涨”中国价格,但到了伦敦时段就开始回调。

  “中国时刻”与商品牛市形影相随

  一位资深交易人士称,每逢大宗商品出现“中国时刻”,价格就会大幅上升。究其原因,与中国在世界上的进出口地位变化密切相关。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后,中国在2010年之前逐渐成为多个大宗商品原材料的净进口国。庞大需求之下,中国需求正深度参与全球定价机制。大宗商品市场上“中国时刻”的出现,就是基于这一贸易格局。

  据统计,我国大宗商品进口主要体现在三大领域。一是基本金属及矿石,如铜、镍、铁矿石等;二是农产品,如大豆、玉米;三是能源化工产品,如石油、煤炭、PTA、天然气等。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铁矿石进口比2015年增长7.5%,煤炭进口比2015年飙涨25%,原油进口比2015年增长13.5%,大豆进口同比增长2.7%。

  “铁矿石和煤炭等资源产品进口的激增与国内去产能不无关系。”业内人士解释说,2016年以来,在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下,中国炼焦煤在大幅去产能后供应短缺,价格大幅上涨。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除了尚未上市的原油期货外,国内煤炭期货去年涨幅翻倍,铁矿石期价涨幅在80%以上。

  机构统计发现,2002-2012年,在中国经济发展、需求发力影响下,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大牛市。期间多个中国商品期货走势备受国际市场关注,“中国时刻”、“中国价格”现象显著。

  高盛集团指出,中国需求强劲(疲软)等同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下跌)已成为大宗商品市场显而易见的关系。此外,去年由于股市和债市出现一定波动,许多投资者希望规避风险,大宗商品成为可选项之一,由此吸引大量资金涌入,并带动其价格走强。

  “商品牛”催热资源配置型投资

  “中国需求的变化,对铜、石油、棉花、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影响很大,更遑论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谷和埃克森美孚等资源巨头的股价。中国经济增长放慢几个基点,投资者将撤回押在大宗商品上的数千亿美元资金。”上述交易人士说。

  如果在去年,一个投资者的“篮子”中,既买准了黑色系多头,又有煤炭股和资源类基金,那他一定是最赚的。

  无论从求取资金安全还是博取收益来看,每逢大宗商品出现牛市,股市中相关基金及股票常常表现出更大的配置优势。在股债双熊的2016年,国内基金排名中,商品期货策略私募产品大放异彩,20%-30%收益的产品比比皆是。

  同花顺数据显示,2016年资源类股票基金收益也十分可观。上投全球天然资源混合基金近一年收益68.80%;与原油价格走势休戚相关的华宝油气基金近一年收益高达65.24%;建信全球资源股票(QDII)基金近一年收益27.9%;易方达资源行业近一年收益为25.63%。

  根据历史经验,即使在股市走“熊”期间,一些看着期货做股票的“两栖”投资者也能收获正收益。历史上,南宁糖业、贵糖股份等公司股价就多次在糖价走牛的推动下,出现逆势大涨的走势。2016年6月—11月,同花顺煤炭开采板块指数便出现了持续的趋势性上涨行情,最高达到1546.65点,较当年最低点960点涨幅高达61%;从个股来看,中煤能源、恒源煤业、平庄能源、陕西煤业、金瑞矿业等股票价格去年最大涨幅均超过75%,其中金瑞矿业股价甚至翻倍。

  那么,2017年,上述看期货做股票、基金的策略是否还行得通呢?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常清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现阶段大宗商品价格具备牛市初期的特征,但品种将呈现分化态势,橡胶或出现一波牛市行情,投资者要注意把握节奏和力度。

  也有分析人士不赞同“大牛市”说法。一位券商研究人士认为,四方面因素将决定本轮商品牛市“天花板”的高度:一是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二是中国地产下行周期延续;三是中国出口的最好时候已经过去;四是宏观政策对需求刺激空间有限。记者 张利静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