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产学落差大 调查指台湾7成企业找不到“对的人”

2012年12月06日 11: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台湾7成企业感受到“人才荒”,找不到“对的人”可用。 图片来源:台湾《天下》杂志

  中新网12月6日电 自2009年起,台湾大学以上学历的失业率连年破5%,高过台湾平均水平。同时,人力银行统计却指出,超过7成企业感受到“人才荒”,找不到“对的人”可用。

  服务产业、大品牌也是如此。据台湾《天下》杂志报道,联强国际人力资源总监黄惠娟说,联强的原则是,满员还可以持续招募,留住人才。但联强在台湾,却有约百个职缺补不满,更不要说多找。

  最主要的问题,是年轻人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却是现在企业最看重的关键能力。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知识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观察,全球竞争,组织常要弹性调整。企业不要只能适应短期职位的人,而会重视根源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其中一项。

  他举例,微软著名的面试题“怎样移动富士山”,重点不在答案,而在看面试者怎样解析与面对问题。有没有试试看的企图心,而不是一开始就说“不可能”,有没有搞懂问题、了解条件与环境的分析力?

  此外,还要懂得在没有完美假设的现实环境中变通、找解方,弹性运用所学。

  36岁的施昌甫,2年半前进入大银微系统公司时发现,交大工业工程管理博士毕业的自己,“什么都不会。”

  他不懂线性马达等专业产品,就连采购、生产管理等做事方法,都和所学不同。“之前学的都是纯理论,进来发现不能完全适用,”施昌甫说,课本举的案例都有假设,都是失真的。他把自己当白纸,有机会就问,还翻很多机械原理书。

  他重新调整心态,明白现在已经无法“设定好参数变量,就得到答案”。重点是把事情做好,甚至可能要自己做不完美的假设。变通的能力,有赖对专业领域原理的认知,而不只是“会做”。

  “如果只是背下来,以为好像懂,其实只要稍微变化就不懂,”联强国际总裁暨执行长杜书伍说。正因许多职场上面对的问题,是跨学门的,因此更需要走出舒适圈,更广泛、跨领域地学习。

  今年,杜书伍就在交大捐了一门通识课。每周3小时,为理工科系的学生上管理、营销、法务到会计、人资,吸引270多位交大理工学生。“专业知识可能是一朵红花,但红花一定要有绿叶陪衬,”他说。

  更重要的是,世界不断变动,拥有不间断的学习热情,显得更重要。这有赖不断探索自己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持续学习的引擎。

  台湾引兴董事长王庆华,在当学徒时,朋友都在跳舞、出游,他却常在下班后,偷偷从垃圾桶捡起老板画的打样图,学习怎么画。有时候,还得擦掉槟榔汁,或是用电熨斗烫平被凹得乱七八糟的图。因为,他对自己想做什么、想学什么,很清楚。

  “我们当初很喜欢板金吗?不是啊。但我觉得,拟定一个方向,坚持做下去,总是会有成果的,”王庆华为自己的年轻岁月下了批注。

【编辑:夏涵】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