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社会共识的缺失对台湾政治的影响

2013年04月08日 09:3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0)

  华广网4月7日刊载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政治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的评论文章,台湾社会共识缺失对政治的影响。文章指出,台湾社会蓝绿恶斗长期不能缓解以及社会分歧的长期存在,都与缺乏较为广泛的社会共识有关。

  全文摘编如下:

  社会共识是指一个社会对基本价值的普遍性看法。社会共识一旦形成,往往会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系统,进而规范政治伦理及政治行为。台湾社会蓝绿恶斗长期不能缓解以及社会分歧的长期存在,都与缺乏较为广泛的社会共识有关。

  台湾的社会共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面,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制度及其文化、社会结构、情感等不同的面向。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社会共识又可以分出一些亚层面。在台湾,民众在基本价值层面(如对民主价值、人文关怀等)上有着比较一致的认知。但是在具体的亚层面上,认知却相当不一致。例如,尽管撕裂族群等政治操作方式有悖于民主价值,也遭到了许多选民的反对,但是经常进行这种操作的民进党还是得到了台湾本省民众的大量支持。无论执政党还是在野党,均鼓吹族群和谐,但是真正到选举的时候,族群问题依然是政治操作的目标。也就是说,许多民众对于“本省VS外省”的省籍族群区隔还是基本认同的,本省人挟人数优势形成了类似于沙文主义的族群优越感,而外省族群则可能在强大的压力下强化自己与本省人的族群边界。再如,台湾社会以情感为本位的文化特征决定了选举的去理性化与去个人化特点,因此在台湾的选举中,以情感动员超越政策动员的情况比比皆是。这种情况基本上反映出了台湾社会对民主选举政策理性共识的缺乏。

  在基本共识层面上,台湾社会一般接受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作为缓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方式。台湾以竞争性选举为中心的政治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妥协的结果,是解决政治分歧的一种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台湾的这种制度安排与民主价值事实上是剥离的,当局的想法与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精英集团的想法,与普通老百姓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民主制度”事实上被运作为一套解决纷争的有效工具,让每一次的政治纷争涉及不同的结盟组合与敌友关系,让政治的运作充满了不确定性,以致暂时居于劣势的一方愿意等待,同时居于优势的一方也无法赶尽杀绝,而不会僵化为只有一条敌我战线,导致全面对立的、只能拼个你死我活、别无其它选项的战争状态。冲突与民主制度的发展成为了一个互相推动的往复循环的过程,政治冲突被和平解决争端的社会共识所约束,从而被规范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使整个社会保持着一种“乱而有序”的基本状态。

  有意思的是,台湾社会对民主制度的认同程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台湾民调机构2003年7月所做的民调中,坚定民主立场的民众大约接近1/3,但也有将近1/4的民众坚定地反民主,有1/4强的民众对民主制度有疑虑。台湾学者瞿海源将其归因于:经过国民党近半个世纪的威权统治,长期的政治社会化,使得大部分民众、尤其是在戒严时期成长的民众,都具有威权而反民主的心态。但是显然,台湾的政治变迁没有能够成功地处理台湾社会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反而导致了族群的撕裂与社会认知分歧的扩大,是民众对目前这种民主制度认同程度低的重要原因。10年过去了,台湾民众对民主的态度变化如何不得而知,不过这并不影响台湾社会普遍接受将目前的民主制度作为组织政治生活的基本方式。这一共识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在对社会分歧和各种政治力量进行整合方面发挥了比较好的功效,使台湾在民主化过程中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民主化过程中曾出现的大规模政治混乱,在整体上来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总体而言,目前台湾社会能够形成的基本共识相对较少,而在亚层面上的分歧则比较严重,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台湾社会在人文关怀如何贯彻、政治系统应该如何运作、“主体性”如何体现、如何在当前的制度框架下处理族群的对立与冲突等方面,均没有太多共识,这导致政治权威弱化。这里所谓的权威并不是单纯指权力上的命令,而是包含着道德正当性的权威。或者说,权威做出什么事情,或不做什么事情,不是靠发号施令,而是靠正确的请求或建议,就这是人们把权威与受到人们自发支持的领导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也是西方语境下“民主危机”被称为权威危机的原因。西方的权威可以解释为政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权威未必一定是人,也可以是制度和机构。在台湾的政治生活中,对权威的怀疑与蔑视是经常出现的现象,在蓝绿斗争的语境下,是非标准越来越模糊。如陈水扁弊案浮出水面后泛绿民众对“司法不公”的攻击,就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权威缺位的现象。

  在族群问题上的共识缺乏使得政治斗争变得空前激烈。本省人集团在政治资源分配格局的调整结束以后,在价值资源分配上的攻势还在持续展开,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在价值分配上将外省人打入政治的偏僻角落。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外省人危机感使台湾每一次选举都成为激烈异常的生死之战。

  基础层面的社会共识是防止由社会分歧引发的社会冲突失控的最后防线,而一些亚层面的社会共识对于特定的政治系统的良性运作来说具有重要影响。台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治变迁过程中虽然以较为平稳的态势进行,但是不断呈现的共识缺失却给台湾带来了诸多结构性危机,也给台湾政治变迁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社会共识生态其实反映了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分层及互动情况。在选举决定一切的制度下,作为社会群体意识的社会共识对政治认知和政治运行系统形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台湾社会的一系列政治乱象,均可以在社会共识缺乏方面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陈星: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编辑:郭龙】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