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带着台湾的“耳朵” 到北京去进货

2014年02月18日 14: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2月18日电 台湾《旺报》今日刊载由台湾人Yatsen Chang撰写的文章,文中描述了其在北京进货时的有趣经历。

  文章摘编如下:

  前几天,我在路上看见一位大陆观光客,正跟着他们的台湾朋友咿咿呀呀的学讲闽南话,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在北京时的有趣故事。

  那一年,我在北京开始了自已的小事业,因为一切都是人生中未知的领域,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除了事必躬亲,初期,我也请教了几位已经在北京深耕的老大哥,他们给我共同的一个提醒就是:“一开始千万不要自己去进货!”

  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也就谨遵大哥们的叮咛,每次进货,就会带着我的北京合伙人去。果然如几位大哥所说,每到了批发市场时,只要是我开口询问的价格,就和我合伙人不一样,常常每单位就会贵上五到十块人民币,偶而还会遇到更夸张的,直接用零售商的价格卖我。因此,我也养成了去进货时,除了必须和我合伙人沟通外,从不开口的习惯。

  经过一段不短的磨合期后,我们渐渐地有了固定的供货商,而其中一间就是本篇故事的主角,我始终对他们带着不好意思的小小愧疚,但回忆起来,还是一段挺有趣的回忆。

  这间供货商,是由一对小夫妻组成的,先生负责处理网上业务还有库存,而太太就负责店铺的日常运作。还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我们看中了他们的不少东西,我极其兴奋,想和我合伙人开始规画这些东西该如何陈列如何卖,有哪些会员可以推销给他们。但是我合伙人始终对我比着“住嘴”的手势,就怕我曝光了我的身分。

  选好几项产品后,我们就开始和那老板娘议价,讨论了一下后,因为有些产品是新的,老板娘也不太懂,她就要我们在原地稍等,她要去找老板问问。不一会儿,就听到了他们俩的对话,或许因为他们用的是的家乡方言,还挺大声的说,不怎么避讳。

  我把我合伙人拉到一边,悄悄附耳跟他说:“等一下,A产品你跟他直接杀到五十块,她肯定不答应,但是你死活一定要把价格咬死,我想应该有戏,顶多贴个一两块给她就好;然后B产品直接跟她从四十五块开始喊价,我保证她四十七块必定成交;而C产品从六十五块杀下来,最好可以到五十五到五十八之间;D产品的话……”

  我合伙人半信半疑,觉得我怎么才几分钟就感觉变了一个人,底气十足那么有把握,我坚定地看着他,要他不要再怀疑了,照做就是了。果然,下一轮的议价中,所有我们购买的东西,都在我所讲的价位之中,老板娘露出了不可置信的表情,因为所有的东西几乎都切到了他的底价左右。

  我合伙人也不禁佩服我的“神机妙算”,他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我能够知道每一项东西的价位带在哪里,我一直打趣的说:“谁叫你不爱念书?没文化,真可怕。”

  而也因为我在他们店批发的价格如此漂亮,我还常常拿这样的价格,在帮同行的朋友批货,中间还赚了一点价差,让我多了不少业外收入。而店主夫妻每次看见我们,也都露出又爱又恨的表情,一直说我们太精明太会买货,根本不像北京人。

  为什么我那么能够掌握他们家的价格呢?我想时至今日,那对夫妻应该还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今天就在这里我来做个解答吧!

  大郭哥!曹姐!其实我不是北京人,但我知道你们肯定是福建人,因为我第一次去你们店里时,你们已经用我熟悉的闽南语,把我要进的产品的进价、售价、折扣价还有底价,详详细细都跟我说了一遍啊。

【编辑:李靥】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