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合情合理安排

2014年03月21日 17:08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0)
学者: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合情合理安排
    全国台湾研究会在重庆举办第六届“两岸青年学者论坛”。(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杰 摄)

  全国台湾研究会19日在重庆举办的第六届“两岸青年学者论坛”昨天结束。两岸40余位青年学者就“两岸政治关系安排前瞻”进行了认真探讨和辩论,学者的交流主要围绕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的“两岸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等议题展开。其中以下几方面的论题是两岸青年学者比较重点关注和论述的。

  合情合理安排的内涵表述

  与会的大部分学者都尝试对两岸政治合情合理安排的内涵进行定义,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阐释。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陈星表示,两岸“合情合理安排”涵盖的内容是一个整体,有前提、有一系列逻辑后果和推论,主要指:依行着两岸关系合情合理发展的历史脉络,考虑两岸政治对立尚未结束,合作与融合在逐步推进的现实状态,两岸通过良性互动,累积互信,在关照彼此关切的基础上,对两岸的政治关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和制度性建构的过程。

  来自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助理教授刘性仁表示,两岸双方面临政治深水区,能达成共识的议题没有以往事务性的那么多了,合情合理安排应该是合两岸共同的情,合两岸共同是非价值之理,而不是沦为各自表述,那样就失去了意义。要共同促成合情合理安排,就必须通过两岸协商,合情合理安排可落实在各项协商的过程中,“两岸终究需要靠制度化的协商方能将争议降至最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宜认为,两岸政治合情合理安排,“合情”主要指要关照到两岸人民主观上的认同与情感。“合理”指要合乎两岸各自坚持一中框架的“法理基础”,以及国际社会对两岸关系的主流认知。

  以制度和法律形式巩固共识成果

  此次会谈的一个重要共识是,很多学者都主张进一步将两岸现在谈判和共识的既有成果,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共同声明或文件,避免历史倒退。

  来自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的高远表示,合情合理安排需要妥善处理两岸关系固有分歧,将既有成果制度化,防止两岸关系“开倒车”。台湾近几年对于“中华民国”的强调有增无减,大有把“一中就是中华民国”表清晰的架势,这是强化分歧,与大陆一再希望增进共识,搁置争议,对“一个中国”具体内涵模糊与弹性处理的做法显然不是相向而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的陈桂清表示,两岸政治谈判可以从如下路径推进:提出“一个中国”框架的具体论述,完善“一中框架”的内涵,凝聚出“一中框架”下的具体论述,通过政治对话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声明或文件,确认“一中框架”的表述,然后在“一中框架”下解决两岸政治定位等关键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王鸿志表示,要继续在维护和巩固“一中框架”上下功夫,逐步实现“一中框架”法制化。

  “要将‘两岸同属一中’法律化”,全国台湾研究会研究部副主任李贺提出,“要强化两岸‘法理一中’的共识”。他表示,无论从历史还是两岸现行规定,双方均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无法改变,两岸应努力促成将“两岸同属一中”以声明、共识或共同法律文件形式加以巩固。

  台湾树德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华彦表示,民生和务实是最紧要政务,也是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和对谈适合的着眼点,相关法规的讨论和落实,则是政治关系进一步交流的议题。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季烨则提出,两岸协议的监督,是台湾内部蓝绿阵营争夺大陆政策话语权的法律切入点,历经服贸协议一役,两岸协议签署前的内部沟通将成为日后两会协商中的重要一环,进而成为台湾方面与大陆谈判时的博弈因素之一,这种争斗将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潜在隐忧。

  建议成立“跨两岸”联合机构平台

  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台湾博士生王正主张,建立一个“跨两岸机制平台”,由海基会和海协会共同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在此机制平台上展开对话与合作,既不分裂国家主权,又照顾到两岸人民的共同感受。因此是符合现阶段所需的“合情合理安排”。王正说,此构想最早由大陆学者辛旗提出,目前有越来越多两岸专家对此有共识,值得两岸主管部门重视。

  河南师范大学王鹤亭副教授建议,两岸可以成立常设性两岸联合联合事务委员会,其成员一半由大陆选任,一半由台湾选任,接受双方提交的报告、意见和议案等,通过调查协调,提出共同解决方案,并对执行结果进行监督交流。

  探讨充实“一中框架”的内涵

  “名不正,则言不顺”,台湾夏潮联合会政治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均凯表示,两岸政治关系在进行合情与合理安排之前,必须要先落实“正名”问题,“名”即两岸的名分,也就是政治定位问题,他认为两岸政治定位的现状就是一个国家(中国)之内的内战状态。要重新构建两岸共有的历史记忆与史观,清理日据50年在台湾所留下的殖民意识,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台湾青年的国家与民族认同悖离的危机,才有可能拉近两岸人民的距离。

  来自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的刘凌斌认为,未来两岸应努力还原“九二共识”的完整内涵与真实面貌,夯实两岸共同政治基础,同时,增进与维护“一中框架”的共同认知,共同探讨与充实“一中框架”的内涵。

  广西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松表示,首先两岸要进一步夯实常态化联系机制;其次,两岸智库学者要继续发挥智慧优势,维护一中框架,营造民间良好的政治对话氛围;再次,两岸仍需进一步深化民间交流。

  合情合理安排的影响因素与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的张华认为,要正确处理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美国提升美台实际关系的做法,增加了两岸政治合情合理安排的复杂性,在短期内无法剔除美国消极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还应充分利用其中某些积极方面:首先,美国“和平解决”政策和“两岸政治关系安排”都有非武力性,二是美国提出欢迎两岸对话与两岸政治关系安排都有对话协商性质,最后,两岸政治关系安排应是两岸民众意志的体现,是两岸民意的结果,不存在大陆对台湾施压问题,也就不存在美国抛弃台湾问题。

  来自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的李曦则表示,安排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两岸政治关系,基本前提是维护主权完整,政策基石是恪守“一个中国”,实现途径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总体方向是实现最终统一。

  “要重视和扩大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研究室的鲁洪柯提出,让民间政治对话走出知识精英的“小圈子”,鼓励两岸各界人士提出意见和建议,扩大规模和层次,在条件成熟时,再逐渐转型为半官方对

  宁波大学台湾研究中心邓启明表示,未来两岸涉“农”合作及发展将蒸蒸日上,从而带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与水平的交流合作。

  台湾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助理教授郭育仁,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他认为,未来台湾将优先推动扩大及深化两岸各项交流,通盘检讨与修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并尽速推动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

  全国台研会副秘书长杨立宪对论坛作了总结发言,她表示,此次论坛两岸学者的论点阐述体现了跨学科的特点,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统计学、国际关系学、数学等,涉猎广泛。两岸学者观点有交锋,但都肯定目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局面和走向,都基本摒弃了“台独”分裂的选择,都能从现实出发,换位思考。

  杨立宪说,“两岸学者都共同主张要相向而行,大家都希望两岸关系好,体现了善意、理性、务实和创意。”探索统一前对两岸政治关系合情合理安排有必要性,对紧迫性的问题两岸也有共同的认知。

  杨立宪最后指出,尽管两岸关系还存在政治互信尚需加强等深层次的问题,但不必悲观。目前要继续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各项基础。“两岸间的政治谈判,能谈成最好,一时未能谈成就继续努力,大陆有耐心也有信心。”她同时强调,大陆的底线是不能倒退的,不能回到民进党时代搞“法理台独”的状态。

  本次论坛为期两天,全国台湾研究会每年举办论坛进行交流探讨,推动两岸学者交流,迄今已经举办6届。(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杰)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