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流浪博士”无奈为台当局错误政策买单

2014年05月21日 10:40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0)
台湾“流浪博士”无奈为台当局错误政策买单
嘉义大学征一名教授,百余名博士应聘,投递的简历装满了四大箱。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台湾数千人的“流浪博士”大军,他们为什么选择流浪在一所又一所高校?其实一个抢手的教职,就是他们梦中的橄榄树。

  但不知从何时起,学长们轻松就能搞定的大学教职,成了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除去专业限制与自身能力因素,“流浪博士”现象的长期存在,到底是谁的错呢?“流浪博士”又在替谁买单?

  高校盛产“土鳖”招聘却收“海归”

  据台媒报道,10年前,台湾160多所大专院校,每年毕业的博士约有1500人。而现在,这个数字暴增到近4000人。伴随而来的,除了学历贬值,便是就业难。

  在一所台湾私立大学兼任助理教授的林博士介绍,这几年博士生比较多,主要源自于学校的盲目招生。特别是私立高校,学生招得越多,能得到的政府补助就越多,在校博士生人数也一再膨胀。

  因此,其实博士生多指的是台湾“本土”高校培养的博士生多,在海外求学的博士生并没有增加多少。只是问题在于,为数不多的教职岗位,“海归”博士在求职竞争中更有优势。林博士无奈地说,有的大学本身盛产“土鳖”博士,但教职招聘时却要求应聘者必须得是“海归”。

  世代不公?官员退休也来抢饭碗

  台湾高等教育产业工会秘书长陈政亮告诉导报记者,“流浪博士”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学盲目扩招。特别是台“教育部”对高校博士班的招生人数未做限制。

  除了医疗科系之外,其它学科是只要有条件的都可以办博士班。直接结果就是高等教育完全市场化,而弊端却要如今的“流浪博士”群体默默承担。

  一位不愿具名的博士生认为,台湾官员在制定教育政策时,根本就没有“同理心”。“政府高官有多少人都是博士学历,但他们放任大学扩招时,有替未来的学弟学妹考虑过吗?”更令“流浪博士”们不满的是,官员不仅没有为错误政策买单,不少退休官员还会再回大学任教。他们除了不菲的退休金之外,还能再领一笔教授工资,成为“双薪教授”。

  据台“教育部”统计,退休公职人员专任教职,在台湾绝非少数。除了少数人专任私立高校校长外,去做“双薪教授”的多达1200多位。台湾南华大学学者周平,近年来就不断投书媒体,希望台当局能立法规范“双薪教授”问题,释放出更多教职给就业困难的博士群体。

  少子化时代 大学教师或“再流浪”

  “流浪博士”现象近期之所以再度引起台湾社会关注,与私立高校的裁员风潮颇有关系。

  据陈政亮分析,最近私立高校裁员之所以造成轰动,是因为高校这一举措很可能让“流浪博士”问题雪上加霜。因为被裁掉的不少教师,就是博士或在读博士。他们寒窗苦读十多年,终于打败对手当上大学专任教师。但如今却面临学校的无情资遣,有再度成为“流浪博士”的可能。

  而让私校大肆裁员的原因,除了少子化之外,也有某些学校以少子化做借口,钻制度的空子,对教师极其不负责任。“这背后,也跟台当局对大学的纵容有关。”

  台湾《联合晚报》文章则认为,“流浪博士”的辛酸背后,凸显的是“博士太多、人才太少”的关键问题。而台湾大环境的恶化,内部既有“推”的力量把人才推出去,又缺乏“吸”的因素把海外人才吸引进来。《联合晚报》强调,“流浪博士”现象一方面显示台高等教育失败,另一方面也凸显出经济发展失灵带来的恶果。(海峡导报记者 燕子 杨思萍)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