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岸学者话中秋:两岸交流“复活”博饼民俗

2014年09月07日 09: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两岸学者话中秋:两岸交流“复活”博饼民俗
杨伏山 摄

  中新网厦门9月7日电 (记者 杨伏山)中华传统佳节——中秋节前夕,两岸学者6日晚在厦大与青年学子共话中秋民俗:闽台民众十分喜爱的中秋博饼民俗,正是在两岸交流中得以“复活”光大。

  厦门大学中华传统文化论坛之“中秋文化论坛”当晚举办,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及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徐泓,厦门市政协特邀研究员、知名学者彭一万,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旭等两岸学者,应邀与厦大青年学子面对面,围绕“中秋团圆夜,两岸共此时”主题,对中华传统中秋文化展开全方位解读和对话。

  作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一向深受两岸民众的喜爱和重视。不同的地域文化,使得各地中秋民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不同的特色。而两岸的中秋习俗在两岸民众交流互动中,则呈现了大同小异的演变轨迹。

  两岸学者从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等不同视角切入,探讨和解读了两岸中秋民俗的异同。

  中秋期间在闽南一带特别是厦门地区炙手可热的博饼民俗活动,如今在海峡彼岸也方兴未艾。

  彭一万称,《台湾府志》对博饼习俗曾有记载,且明示此习俗是从漳(州)泉(州)带来的;徐泓呼应这种说法,认为台湾传统月饼是从闽南来的;台湾早年也有博饼习俗,是郑成功到台后将此民俗带到台湾,后来逐渐消失,现在又得以流行开来。

  徐泓认为,正是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使得博饼民俗最近几年在台湾重新趋于活跃,尤其以台南最盛。在他看来,中秋节之于台湾的意义,在于延续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和两岸交流等因素。

  中秋文化论坛是继清明论坛、端午论坛之后、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等机构联袂主办的第三场论坛活动,旨在通过高端学术论坛形式,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人文学院称,此后,还将继续推出重阳文化论坛等,并在论坛机制成熟基础上,扩大受众范围,联合两岸高校,举办海峡两岸传统节日系列高端论坛,邀请两岸三地、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进行对话。(完)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