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平庸时代:台湾经济的突围之道

2014年10月28日 14:5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日前以“新平庸时代”(New Mediocre)形容世界经济情势,她认为,全球经济成长动能不足,未来5年可能持续疲软。

  台湾今年经济相对好转,“破3”、“破4”有望。受惠于苹果iPhone6新款手机上市,相关零组件出口畅旺。来自大陆、香港及日本等地观光客持续增加,刺激零售业、服务业的增长,都是重要原因。但是,这两个优势都存在风险。出口过度依赖只能手机产业,科技产业新陈代谢很快,其不稳定随时会传导给整体经济。至于观光客的增多,固然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但其可创造产值甚低,并不能作为台湾主力产业。整体而言,台湾经济大环境并未出现结构性改善,对未来仍不可掉以轻心。

  综合来看,IMF对未来5年的“新平庸”评估,是相当可靠的,值得决策者和企业家思考。台湾《旺报》日前发表评论认为,两岸如何从“新平庸”突围,除了解决好自身的结构性难题外,可以从开发大陆内部需求入手。

  “新平庸”是针对全球经济而言,相对强劲的美国经济,近期也出现波动,消费零售额、物价、制造业数据全面下滑,造成欧美股市大跌。相较而言,大陆的内部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可待开发。最新数据显示,第3季大陆GDP增长为7.3%,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增长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8%。随着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两大领域的发展,以及网络电商对销售通路的革命,大陆内部需求会因为经济转型出现井喷。

  大陆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刚刚在美国创下历史规模最大的IPO。阿里巴巴主席马云最新发表的内部讲话中,提到一个新概念“软需求”。他认为大陆的内需市场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过去集中在房屋、汽车、计算机、手机等硬件方面,未来在健康、教育、保险等“软需求”领域,将会有庞大的商机。

  台湾要从“新平庸时代”突围,就要把握大陆经济转型过程所创造的内部新需求。以金融服务业来看,当房地产投资逐渐降温,金融理财产品的需求必然增加;基础的衣食住行需求满足后,文化、创意等精神领域的需求必然增加等等。服务业本身就是台湾的强项,也应该成为台商转型升级的方向。

  大陆度过“新平庸时代”的关键在转型,要从外销为主的经济体制向内需转型。大陆可和香港、台湾、新加坡、日韩等东亚发达经济体深度融合,形成一个更加稳定的泛大中华区经济联盟。利用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大陆可以以更快的速度来满足民众对“软需求”的希望。

  “新平庸时代”经济在整体上虽然不容乐观,并非代表局部没有机遇。如果台湾能够把握其中少数机遇,比如大陆转型的内需变化,就能够突围而出。

  提高竞争力 台湾必须全面转变

  全球竞争力大师麦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日前在台北以“打造有竞争力的台湾”为题发表演讲时指出,一个经济体竞争力取决于产业竞争力及民众生活水准,台湾薪资跟不上产业发展,将导致人才外流,对竞争力非常不利。

  台湾《经济日报》27日社论指出:麦可波特点出台湾问题在于竞争力未造成民众所得增长,可说直指问题核心。过去10多年来,陈水扁、马英九前后两任台当局拼经济不力的形象深植社会人心,但扁、马每遇批评都拿全球竞争力排名来辩解,强调台湾竞争力不输韩国、日本等竞争对手。但这样的解释却遮盖不了台湾薪资成长不如人的事实。

  根据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统计资料,自2008年金融海啸迄去年为止,台湾工业及服务业员工平均月薪仅增长9%,远不及韩国的22%、新加坡的31.4%及香港的25.9%。去年岛内企业加薪比率达18.8%,较前一年增加3%,但平均月薪折合美元仅1,533.9美元,负成长0.36%,在亚洲四小龙中仍然垫底。虽然马英九日前指岛内大学生起薪22K早已过去,现在至少是26K,但对照5成服务业员工平均薪资仅2万至2.5万元(新台币,下同);4成5员工薪资在3万元以下,低薪问题的严重性令人对台湾经济前景忧心忡忡。

  该报社论中曾多次指出,台湾低薪问题根源在于经济成长模式及产业结构的致命弱点。10多年来,台湾经济成长高度依赖以资通讯(ICT)产业为主、“台湾接单,海外生产”的代工出口模式,产业为降低成本不断提高海外生产比重,以致和岛内劳动市场发展日益脱节,加上岛内产业创新能力普遍不及韩国、新加坡等竞争对手,企业主对劳动成本又锱铢必较,就业机会及薪资水准皆不易提升。

  因此,虽然台湾产业靠着高度机动性及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尚能维持产品竞争力,但岛内薪资成长停滞,发展机会少,人才觉得留在台湾没有前景,外流愈来愈严重,成为竞争力的长期隐忧。

  要打破产业竞争力不弱但薪资及所得停滞的迷思,当然要从多方面来努力,台当局也曾提出各式各样的方案、计划及措施,试图扭转愈走愈偏的产业经营型态及经济成长模式,但迄今为止,可以看到的具体成果非常有限,导致整个社会充斥无力感及看衰台湾的失败主义。在这种恶劣情况下,台湾需要的是一颗可以称之为“改变”的魔法石,彻底改变台当局、企业及人民。

  产业转型升级 台湾不能再蹉跎

  台当局“经济部”日前推出产业升级转型行动方案,要从“维新传统产业,巩固主力产业,育成新兴产业”三管齐下,推动台湾产业升级转型。这项方案的激励措施,包括了技术入股与员工股票奖酬工具得缓缴所得税5年;由台湾“国发基金”出资1500亿元(新台币,下同),作为企业升级转型购买设备、技术、厂房贷款之用;以及由“国发基金”匡列100亿元,与创投公司共同投资升级转型的策略性制造业等等。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国政基金会顾问”庞建国26日在《中央日报》网络报发表专论指出,基本上,这套方案展现了对于台湾产业升级较为宏观的视野,也抓到了台湾产业升级的某些症结,不过,要让这套方案能够发挥功效,不能没有其他的措施来配套,特别是台湾对外经贸的作为,包括两岸经贸关系的处理。

  在全球化和区域整合势不可挡的情况下,任何地方产业发展政策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当作茶壶里的风暴来应对。明智的作法必须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了解本身的优势与劣势,务实面对竞争威胁,把握可能的机会,然后,善用自身优势,结合各方资源,以克服产业升级的障碍。

  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来,台湾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是市场纵深不够长,产业规模不够大,且尖端研发能量不够强,无法打造自主的产业链,或引领产业发展动向。所以,比较好的发展策略,应该是在全球、区域或跨境的产业供应链中,卡入适当的位置,先把拥有利基的环节做大做强,再往价值链较高的段落努力迈进。

  以台湾最大宗的资通讯产业为例,多年以来,台湾在代工领域表现优异,做出了规模,闯出了名号,也获得实质的利益。只是,大家都感慨,代工的附加价值不高,所以,在保有代工基本盘的同时,往价值链的更高环节攻关,一直是台当局和企业界的共同期盼。

  然而,如前所述,市场纵深不足、产业规模不大和尖端技术不强,是台湾必须面对的既有障碍,其中,市场纵深不足更是先天性的限制,无法靠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因此,任何需要市场纵深来支撑的产业发展段落,如产业价值链中的产业标准制定、行销通路开拓和商品品牌打造,都不容易成为台湾的强项,需要借助外部资源,运用他人优势,到台湾以外的市场打天下。

  相对来说,产业价值链中次高端的部份,如特定技术的研发、关键零组件的制造和具有创意的专业服务,是依靠台湾本身的要素,比较容易自主掌握的部份。所以,近年来有关部门提倡“隐形冠军”的概念,鼓励“中坚企业”的发展,鼓励制造业服务化,不失为务实的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既有的要素虽然比较容易着力在特定技术研发、关键零组件生产或创意服务这些环节上,但是,要把这些环节做大做强,还是不能只靠台湾本身的力量,而必须思考如何连结境外市场,善用外部资源。换句话说,一个更为对外开放,更能接轨国际,更愿面对竞争的台湾,是产业升级必须走的路。

  台湾产业不太可能再用贸易障碍来筑起高墙,打造产业发展的温室环境。比较好的作法,是对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给予适度的租税减免和研发补助,阶段性地扶一把,而非守护一辈子。就此而言,产业升级转型行动方案已经把握到了基本原则,我们乐观其成,接下来,就应该在打造更开放的经营环境上下工夫。

  值得忧虑的是,台湾的政治氛围却不利于台湾迈向更开放的境界,尤其在处理两岸经贸的部分。虽然海峡两岸已经在2010年6月签署了ECFA,通过早收清单降低了一部份贸易品项的关税,但是,整体来说,两岸经贸往来的开放程度,尤其在大陆资金和大陆人士来台的部分,远低于台湾和其他经济体往来的水准。这种带有“封锁”意味的扭曲,对于台湾产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约制作用,情况如果不能改善,后续的负面影响还会更大。

  机遇稍纵即逝 台湾不能错过与大陆合作

  金融海啸发生至今,全球经济大势的走向已经逐渐清晰,那就是在可见的未来,中国大陆的成长发展,会是全球经济运行的一股重要动能。此一相对迅猛的成长列车大家都想要抢搭,台湾不及时卡位,自然有人乐得取代。

  有人担心台湾和大陆进一步的经贸往来会让台湾太依赖大陆,但实际的情况是,以大陆为核心的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已经成形,并且联结得越来越紧密。在过去几年里,东亚地区除了日本以外,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与大陆的贸易都在增长,其速度丝毫不逊于两岸之间,韩国争取和大陆合作的态度,更比台湾积极许多。

  所以,处理两岸经贸较佳的策略,绝非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应该要勇敢地拆除壁垒,彰显台湾可以作为世界进入大陆跳板和大陆接轨世界门户的价值,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串联起更广泛的产业链结,用多边合作的格局来化解单边倾斜的危机。台湾若不能将竞争优势镶嵌进由大陆领军的东亚经济整合的行列中,顺势水涨船高,就别想打破“闷经济”的困局。

  有如台当局“经济部长”杜紫军所说,台湾已经没有时间再蹉跎。然而,从太阳花学运以来,台湾却陷入空转,一再蹉跎,这种华尔街日报社论视之为“自甘落后”的氛围若不能赶快解除,再漂亮的行动方案,也难以扭转颓势。

  然而,少数政治人物打着照顾弱势产业的借口,在“立法院”杯葛“自由经济示范区特别条例”,始得该条例迄今还躺在“立法院”,也使得台湾经济自由化的进程遭到延宕,“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迄今还躺在“立法院”,无法付诸实施,也使得台湾服务业提供者无法到大陆抢占先机。这些政治人物实在应该理性思考专业意见,共同为提升台湾的竞争力而努力。

【编辑:吴合琴】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