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陆记者看金马奖:两岸影业的“河东与河西”

2014年12月04日 08:5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王尧(北京):时光飞逝,去年金马奖50年的盛况还历历在目,转眼第五十一届金马奖也已尘埃落定。这一回,大陆军团又是满载而归,驻台记者应该“与有荣焉”吧?

  孙立极(台北):不谦虚地说应该是“习惯了”。11月22日晚揭晓的第五十一届金马奖中,最大“黑马”当属陈建斌,他因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一个勺子》获得最佳新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还因为参演台湾影片《军中乐园》而获得最佳男配角奖,提名四项获奖三项,也是金马奖首次同时将最佳男主和男配两大奖颁给同一人。获得七项提名的大陆电影《推拿》收获最佳剧情片等六大奖项。当然,也有冷门,入围最佳女主角的几位大陆女星“大热倒灶”,败给了不太知名的台湾演员陈湘琪。

  王尧:看台湾媒体报道,陈湘琪获奖后很激动,致辞时说,之前大家希望我把奖留在台湾,我做到了!大陆网友对这句话有点看法,其实将心比心,这话也是人之常情。虽然金马奖早就冲出“台澎金马”成为华语电影圈的盛事,但如果主办方在重要奖项颗粒无收,难免失落,甚至会危及金马奖的生存发展。想当年,由于金马奖主要奖项全部被大陆和香港电影人斩获、台湾电影几乎全军覆没,台湾某些“立法委员”干脆在审查预算时冻结了对金马奖的补助,要求检讨金马奖是否还有举办的必要。

  孙立极:那是台湾电影最艰难的时日。最低潮时,每年只有10部左右影片问世,在台湾电影市场的占有比例不到1%。台湾电影业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没有市场自然吸引不来投资,而缺少投资,就更难有优质影片诞生。为了鼓励本土电影,金马奖专为台湾电影设立了奖项,却无法根本改变台湾电影的颓势。好在近几年台湾电影有了翻身的势头,《艋舺》《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在金马奖风头一时无两,当然,坊间对这些影片所获奖项颇有争议。其实,虽然主办方号称“金马奖就是要六亲不认”,但如果适度地倾斜能起到提振士气和市场信心的作用,何乐而不为?

  王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去年在台北举办的“金马50风华展”,以众多经典的电影文物,引领观众走入属于电影的“时光隧道”。穿行在这条隧道中,看到当年大陆演员初登奖台时的青涩模样,以及如今“组团”得奖的气定神闲,令人唏嘘。有人说,金马奖的今天恐怕绝非当年创办者所能想象,金马奖的明天又岂是今人能够预料的呢?

  孙立极:是的。一路走来,金马奖见证的是华语电影的历史——台湾电影的繁荣、香港电影的兴盛、大陆电影的崛起。目前来看,大陆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大陆电影的风景独好是不争的事实。台湾甚至为大陆电影修改了相关法律。此前,台湾地区对大陆电影实行的是配额制,以电影在台发行商向相关部门送件顺序为准,先到先得,额满为止,于是经常出现发行商漏夜排队抢配额的景象。从2013年改为抽签制度,但既是抽签,就有偶然性,许多大热的影片常常不能中签,中签的往往票房少得可怜。2014年11月10日,因应业界的呼声,台湾对其“电影法”进行了部分修改,规定未来大陆电影若在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和美国奥斯卡获奖,或者在台湾金马奖获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等奖项,将不受每年10部的上映配额限制,可申请在台湾地区上映。

  王尧:一花独放不是春。华语电影圈,未来“谁将再起”重振雄风可能难以预测,不过大陆台湾香港电影人将难舍难分、缠绵到底是肯定的,希望大家各展其长、优势互补,探寻出一种合理、高效的合作发展模式。

  (记者 王尧 孙立极)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