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特色农业在大陆“一路向北”

2015年08月05日 09:0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从最初的台商西进大陆设厂,到这些年台湾农民登陆后如鱼得水,随着两岸交流不断深入,台湾农业在大陆生根发芽。台湾人在福建等地包山租田创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江苏到北京再到东北三省,这样的事例也越来越多。台湾特色农业北上的故事,一个个讲不完。每个故事的细节里,都彰显着融入和双赢的主题。

  当精致农业碰到农创园

  经过多年努力,台北人王士俊终于在苏北成功移植了来自宝岛的柿子树,80亩的柿子园很快将挂果,成为江苏淮安最大的连片台湾柿子园。

  在江苏培育台湾柿子品种,最大的难题就是让习惯热带气候的苗木能够抵御严寒。王士俊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没能让幼苗顺利过冬。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当地农民了解到一种过冬的“土办法”——深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照做了,没想到台湾柿子树存活了下来。

  台湾技术就在当地经验的呵护下“生根发芽”,正如台湾的精致农业和大陆台湾农民创业园之间的优势互补。

  从2009年起,位于淮安淮阴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吸引了一批台湾企业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让台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在大陆“开花结果”。目前已经有包括特色农业、深加工和现代农业冷链物流配送等10余家台资涉农项目落户台创园,总投资额达2.5亿美元。

  台湾的生态农业受山多、地少、面积小,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等限制,多以“小而精”取胜,非常注重精细管理,精深加工,融入创意,提升品质。如今在大陆遍地开花的台湾农民创业园,优惠的土地、租税等创业扶持政策,成了台湾农民打破限制二度创业的乐园,为台湾农业产业转移升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曾在大陆经商多年的王士俊和妻子每日都“埋”在田里种地,侍弄来自台湾的瓜果蔬菜。他笑称夫妻俩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了。这样的农产品很受消费者喜爱,许多果蔬连给游客现场采摘都不够。

  京郊“新农村”的新机遇

  京郊密云县巨各庄镇蔡家洼村,从10多年前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颇具规模的“新农村”:大棚里种植着荔枝、洋桃、木瓜等热带水果;地里种着樱桃树;山间规划着蝴蝶谷;村里建着饮料厂、豆腐作坊和各类食品加工厂。村里的红火使得80%的外出打工者回流,蔡家洼村的模式开始被竞相推广。这一切的幕后功臣,是在京居住超过20年的台湾“80后”黄国书。

  黄国书自称在京的“台二代”,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就进入父母的台企工作,随后在他的带领下,蔡家洼村成为了“村企共建”的典型。在工厂的观光走廊中,游客们能够全程近距离观看加工过程,品尝到各条生产线制作的健康食品,还能在体验区中品尝到蔡家洼村山泉水制作的豆浆、豆腐脑等。

  黄国书很有信心,将这“台企+村庄”共建的模式向更多地区推广。在大陆读书和成长的黄国书说,他比不少同龄的本地人更了解大陆。他分析,北京的城市化规模大、人口聚集、消费力强、郊区空间被挤压等特征十分明显,郊区功能性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京郊农业生产的空间变小,农产品难以支撑加工业需求,所以只能直接跨向第三产业。

  踩准了城镇化发展脉搏的黄国书认为,北京农家乐、采摘农庄越来越多,但这类休闲农庄在经历数量增加、功能性增强、同质化加剧的阶段后,会朝向更有个性化,更具文创色彩的方向发展,蔡家洼村模式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全国的一线城市,以及类一线城市都将迎来这样的机遇。而发展休闲和文创,正是台湾农业的一个强项。

  农业达人的“北国之春”梦

  “我想把台湾的樱花种植技术引入到锦州,开办一个樱花主题的观光农业园,让大陆的游客一起享受浪漫的樱花之旅。”从温暖的南国来到四季分明的辽宁锦州,台湾“樱花达人”张洲府的心里,依旧藏着一个“北国之春”的梦想。

  今年63岁的张洲府是台湾芬园花卉生产休憩园区的负责人,从事了30多年樱花栽培与种植。多年来,他通过技术创新,培育了多个樱花品种,并使樱花花期延长数十天。每年底到次年4月,花卉园区里各类樱花次第盛开,吸引了很多游客观光。

  近年来,大陆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转型升级战略,让包括辽宁在内的东北地区成为众多台商投资热土。“想来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张洲府说,除了政策的吸引和众多朋友的推荐,他更注重差异化经营。如果能够引进台湾樱花,在纬度颇高的辽宁锦州无疑是个稀罕事。除了思路和创意,当然少不了可行性。“锦州的气候跟台湾很不一样,这里四季分明。”张洲府很在意气候的变化,因为这对樱花种植有着重要影响。

  在张洲府看来,一路向北直抵大陆东三省,还出于更深层的考量。相比广东、上海等地,东北地区与台湾的合作刚刚起步,发展和深化的空间更为广阔。从农业方面来看,台湾经历了传统农业、创新农业和科技农业不同发展阶段,到东北后也可以因地制宜,交流技术,寻求合作,共同发展。(本报记者 任成琦)

【编辑:丁文蕾】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