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蔡英文宁愿见岛内鸿沟比两岸还深?

2015年11月09日 10:18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 

  台湾《联合报》9日社论指出,正当举世乐见“习马会”为两岸翻开和平新页之际,蔡英文却痛批,“习马会”唯一的效果,是企图用政治框架框限人民在两岸关系上的选择;她并指责马英九未做到“对等尊严”原则,没有捍卫台湾的权利。蔡英文的气急败坏,显示绿营一向操作“反中”来“打马”的策略,已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文章摘编如下:

  多年来,民进党利用“反中”来“打马”,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到了太阳花学运更是一场空前丰收。然而,仔细分析其间的质变和量变,“反中”渐渐由目的变成了手段,“反马”则成为其主要目的。换句话说,民进党借着毫无成本、不须接触的“反中”,达到了丑化马当局的目的;但如果质问蔡英文有何处理两岸关系却不伤及台湾利益的更佳策略,民进党恐怕回答不出来。

  必须注意绿营“反中”与“打马”策略运用的主客易位,主要是这已造成了一种矛盾的自伤局面:它在台湾内部造成的撕裂,已远大于海峡两岸对立的裂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这对台湾而言,难道不是可怕的自残与内耗?

  反观民进党的战略,却利用台湾民众“反中”的心理,把两岸关系扭曲成一个三角关系,将这个三角关系描绘成主张“独立”的绿营独力对抗主张统一的中国和主张两岸和平共存的蓝营。从政党竞争的角度看,这种敌我关系的塑造,或有助于选民的认同识别;但从整体利益的角度看,则不仅是恶劣的丑化手法,更严重的是,这在岛内制造出严重的政治歧见,鸿沟之深远甚于两岸的分歧。这或许不是民进党的初衷,但岛内人民因此而分化对立至此,它绝不能无动于衷。

  以这次“习马会”为例,各界皆乐见两岸领导人握手言和、互释善意,双方也都能就各种议题畅谈交换意见,这就是巩固两岸和平的莫大收获。但唯独民进党的态度几番转折,只是徒然自曝心虚;仿佛非要如此强烈贬抑,不足以平衡其心中之焦虑。观察“习马会“后的民调,有4成6民众赞成习马会,有4成8认为有助两岸和平,这不是很清楚浅显的民情吗?

  更矛盾的是,马英九原本愿在“习马会”后赴”立法院“报告,此举也可创下台湾地区领导人尊重“立法院”之先例;不料在朝野协商中,民进党坚持马英九必须“即问即答”,故意逾越“宪法”分际,最后当然只能宣告破局。如果马英九答应在“立法院”接受“立委”质询,他就破坏了“宪法”体制;反过来看,民进党指控马当局“黑箱作业”,却又自甘放弃听取报告的机会,其言行难道不是南辕北辙?

  无论民进党如何贬抑,经过这次“习马会”,一般民众认为“国民党更有能力处理两岸关系”,应已是确定的评价。事实上,蔡英文在大选中一再强调要“维持现状”,就是一项自我矛盾的叙述:她一再否定马当局执政7年多所推动的两岸和平交流成果,却又坚称要维持现状,那到底是谁想像的现状?她难道能把两岸关系带回陈水扁时代的紧绷和混乱?

  对一般人民而言,大家期待的不过是能过一个安乐的人生,免于战乱与人祸的纷扰。如果蔡英文理解这样的期待,她就应该清楚其两岸政策不能有“驱民于渊”的冒进选项,而民进党目前利用“反中打马”作为其获利模式的战略也必须调整。理由很清楚:让台湾内部的鸿沟深于两岸间的歧见,完全是不道德的操作。

【编辑:朱念】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