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专访台湾胜大庄总裁:藉艺术投资向世界宣扬中华艺术之美

2016年06月26日 12: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专访台湾胜大庄总裁:藉艺术投资向世界宣扬中华艺术之美
图为李志仁在胜大庄北京艺术品交易中心。 石龙洪 摄

  中新网北京6月26日电 题:专访台湾胜大庄总裁李志仁:藉艺术投资向世界宣扬中华艺术之美

  中新网记者 石龙洪

  二十多年前为什么毕加索、梵高的作品动辄拍出几千万美元高价,而中国书画名作至多只能卖出几万美元低价?

  在台湾有很高声誉的台湾胜大庄文化企业集团总裁李志仁认为,造成上述中西方艺术品价格反差除了国家强弱外,主要在于“文化之战”。一国传世艺术品的身价意味着对其背后文明的认可度,在西方主导下,代表中华文明的中国书画名作长期被“贬低”。

  一袭唐装、谈吐儒雅的李志仁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一路谈及其过去数十年艺术投资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心路历程。

  李志仁祖籍福建,生于台湾。上世纪80年代,他有“笔墨大王”的雅号,将产品远销欧美、日韩及东南亚各地。

  笔墨事业之外,钟情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李志仁视野越来越开阔。年轻时就与张大千、庄严、王己千、黄君璧、姚梦谷、赵少昂等国画名师交往,他后来又将目光转移至中国传世艺术品的收藏投资,让胜大庄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品的集散地。

图为李志仁与其自创画作。 石龙洪 摄
图为李志仁与其自创画作。 石龙洪 摄

  藉艺术投资振兴传统文化

  上世纪80年代,李志仁观察发现,“二战”后百废待举的欧洲大力推行“艺术品投资”,将艺术品与金钱挂钩,大大提高普通民众对艺术的关注,起到艺术普及、文明提升的效果。此外还大幅提升了艺术品价格。

  受此经验影响,李志仁30多年前在台湾喊出“艺术投资”口号,并先后创办了胜大庄美术馆、官窑馆、珍宝馆、拍卖公司等,逐步打造了一个“文化企业王国”。

  为何进行艺术投资?李志仁认为,除提升个人文艺品位、生活情趣外,更重要的是它增值潜能巨大,有市场。

  他认为,艺术投资须满足三原则:一要买传世艺术品,二谨防赝品,三要买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原创艺术品。

  在李志仁看来,传世作品又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笔墨灵动,二是自成一家,三是具时代感。他强调:“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从齐白石、于右任、徐悲鸿、张大千,到林风眠、吴冠中,无一不具备这三个要素,因而其作品能传世,有经久不衰的投资价值。”

  使不懂艺术的人都可做高报酬的中国古董字画投资,是胜大庄努力的目标。

  “艺术投资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真伪难辨及判断是否能传世”,胜大庄设有鉴定中心等配套机构,帮助投资者辨别艺术品真伪,判断是否传世、是否值得投资。经过多年发展,该交易中心在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市场有一定影响力。

  “艺术品价格和国家的强弱、老百姓购买力成正比”,李志仁认为,近年来,中国传世水墨画拍卖成交价屡创新高,大陆也出现收藏、投资热潮;这是国力提升、国民文化品位提高的必然。

  “大陆市场巨大,1%的尖端富人若对艺术投资有兴趣,就是1300万人,每人都有能力买数件张大千的画,但张大千一生只作三万多张画,严重供需不平衡”。

  李志仁说,现在西方投资收藏家对中国传世艺术品兴趣浓厚,认为其价格还有巨大上涨空间。

  国际交易会否导致国宝、文物流失?对此疑虑,李志仁认为,艺术品通常往经济强势的地方流动,现在强势的是中国,未来只会有更多的艺术品流入。他还认为,艺术品具有了价格和市场,人们就更加了解其价值,更加珍视和保护,也让世界看到更多中国传世艺术品之美。

  担当两岸文化交流先锋

  1989年,在两岸尚处于相对隔离的年代,李志仁冒着政治风险,邀请刘海粟等大陆画家赴台交流,参与促成台湾“大陆杰出人士访台办法”的通过,为大陆同胞赴台打开了大门,在当时传为佳话。

  1990年,“李志仁先生书画创作暨珍藏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展出历年从海外购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名家画作及其创作的书画作品,参观人数达数百万人。

  此后,他在大陆各省捐建一百多所“建德小学”,便利内蒙牧区、贵州苗族地区等地孩童就学。

  1998年大陆遭遇特大洪灾时,李带头捐献张大千、于右任名画100幅义卖赈灾,并呼吁台湾企业热诚捐助。

  4年前,定位为“横跨两岸,全球交易,国宝回流”的胜大庄艺术品交易中心在北京王府井澳门中心成立。

  李志仁希望,未来在大陆各省及全球各大城市建设更多的艺术品交易中心,借着艺术投资继续向全球宣扬中华艺术之美。(完)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