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民进党其实是一个反劳工政党

2016年11月08日 15:05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 

  台湾《中国时报》8日社论指出,岛内劳工团体不满蔡英文当局“一例一休”法案强行闯关,多日来在一些学生声援下,强烈批判民进党取得政权后就背叛劳工,7名产业工会干部进而绝食。对照19个月前的“太阳花学运”,在野党为操作“反中”社会氛围,抹黑可以增加劳工就业机会的“服贸协议”草案,实质伤害了劳工就业权,现在又意图强行通过“一例一休”,利用学生的真面目赤裸裸摊在民众面前。

  “太阳花学运”声称是因议事程序正当性问题而起,但路人皆知,当时民进党及其他在野势力的目的是封杀“服贸协议”,其结果是断送了投资台湾服务业的管道,进而阻挡了劳工就业机会的增加。开放资金投入服务业,可能对台湾企业造成竞争,却会增加对服务业劳工的需求。

  今日民进党护航“一例一休”,和2年多前鼓动学生阻挡“服贸协议”,实质上都是不折不扣向资方利益靠拢。“太阳花学运”时,尚且用程序正义予以掩盖,掌握政权以后,却祭出劳资利益平衡、稳定经济发展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的“立法”是“太阳花学运”轰轰烈烈造成的成果,但是民进党就位之后,对此法案显然兴趣缺缺。因为民进党认为,两岸之间根本不需要“服贸协议”,也不需要金融合作,或许连当初签署的ECFA最好都冰冻起来。

  民进党想以“新南向”政策取代两岸之间的经贸往来与合作,但是从台湾内需经济及就业机会角度而言,“新南向”与“西进”本质无异,都是有利于GDP、企业营收与老板们股利股息的政策,却无益于内需市场、消费与就业机会提高,一来台当局不可能仲介劳工去东南亚坐领高薪,二来不会让老板们有投资台湾的意愿,这些政策对劳工有害无利。

  不但“两岸服贸协议”可能引进新的服务业雇用台湾劳工,两岸持续的金融合作也可让大陆人民购买台湾股票,因为台湾对企业财报和公司治理要求高,股票体质当然比大陆好很多。有了大陆资金的挹注,股市荣景可以推动各类消费需求,劳工薪资当然可望增加。

  民进党从心态上就反对两岸金融合作,认为陆资会吃掉台湾企业,因此必须将陆资阻绝于境外,才能保护台资企业。那么,我们要问,这种论调不是在为老板护航,什么才叫倒向资方?假如在法令监督之下,台湾多些陆资老板或是企业,依据台湾法令运作、接受监管,企业固然会增加竞争压力,但劳工会受到影响吗?不但不会,市场力量反而会增加台湾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世界竞争力。

  民进党强迫劳工牺牲权益,把陆资说成毒蛇猛兽,伤害了两岸民间感情与政治互信,两岸官方经贸交流几乎全面停摆,民间合作也受到冲击。

  老板们口袋有钱,可以慢慢等大局变化后再投资,但劳工要过日子、子女要升学、贷款不能拖欠,必须维持稳定的收入。民进党“以拖待变”,显然是置劳工死活于不顾!

  两岸关系在民进党执政后进入“热对抗”,劳工在夹缝中间,难道不会感叹当初发动反对“服贸协议”的政党真是害惨劳工了!如果“服贸协议”经由合理程序通过,有多少陆资会来台湾雇用高品质的台湾劳工?终日期待的劳工护卫者,在取得政权之后,在乎的只是酬庸自己和资本主们,在不选举的时候,劳工不过是一群绊脚石罢了!

  “硬干砍假,工人绝食。”是“2016工斗”的口号,新昂局企图为财团护航的同时,也动用维安警力围堵民意。这些现象,对照当初反对“服贸协议”时在野党的主张,更使人体会到“反中”根本是假议题。“反中”的背后,其实不就是“反劳工”吗?不就是“护老板”吗?

  民进党很清楚,两岸关系不能冷,两岸经过多年交流,经济与社会已开始融合,尤其经济整合覆水难收,台湾无法脱离大陆的影响。一旦斩断两岸的合作,台湾经济必将受到重挫,民进党的统治基础当然也就会跟着消失。

  更重要的是,劳工比老板更需要稳定的两岸关系,商品贸易合作可以增加农产品、高品质消费财以及旅游、医疗等服务业的输出,增加在地台湾劳工的工作机会;服务贸易合作和金融合作,都可以直接或间接促进本地劳工的劳动条件。

  民进党在2000年政党轮替时,已经唬弄过劳工一次,这次竟然故技重施。今日台湾的劳工,毕竟比起16年前聪明多了,民进党如果不想丧失劳工基本盘,就要彻底自我改造,不但要在“一例一休”上诚实面对选举承诺,也不要忘了两岸合作才是解救劳工长久痛苦的解药!

【编辑:丁文蕾】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